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185篇
中国医学   51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用中药紫苏叶和紫苏叶油的基原植物应为PA型紫苏。课题组对全国紫苏资源全面调查后发现,PA型紫苏资源十分紧缺。而PA型栽培紫苏都属株型矮小、叶片轻薄的回回苏变种,单株叶片产量较低。该研究以2份药用PA型紫苏为材料,在5个种植密度(D1,2 500株/亩;D2,5 500株/亩;D3,8 500株/亩;D4,11 500株/亩;D5,14 500株/亩,1亩≈667 m^2)下种植。选取叶型、株型、产量、挥发油含量和挥发油成分构成等17个性状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型、株型变窄、变小,落叶增加,单株叶产量降低,而叶亩产量增加,且达到D4后基本稳定。叶挥发油提取率在种植密度D2~D5较D1高约0.1%,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2份PA种质的耐密植特性有较大差异,与其株型的特征有关,尤其收敛型株型更能适应密植环境。为达到高叶亩产量,推荐以D4(株行距15 cm×40 cm)密度下种植;而综合叶产量、叶型、株型,推荐以D2(株行距30 cm×40 cm)密度下种植。落叶节数、二级分枝数,株型可作为PA型紫苏种质耐密性评价的特征,收敛株型可作为紫苏种质高产育种的评价指标。该研究为PA型紫苏适宜种植的密度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紫苏的耐密植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施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浙贝母氮肥的科学施用及重庆地区的迁地引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2种氮素形态的5种浓度水平即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为15∶0(N1),12∶3(N2),7. 5∶7. 5(N3),3∶12(N4),0∶15(N5)处理下,引种栽培的浙贝母生长及生理生化、土壤因子、生物碱含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与不施氮(CK)处理组相比,不同氮素营养配施对浙贝母生长和品质均有显著提高,相互间存在差异。其中,随着铵态氮浓度的增加:①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3∶12时,株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最大,较CK组分别增加了9. 27%,206. 62%;②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0∶15时,叶长,叶宽,茎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总生物碱含量/产量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14. 02%,16. 44%,13. 68%,40. 75%,45. 31%,41. 72%,77. 70%,14. 70%,24. 61%/47. 39%;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③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7. 5∶7. 5时,叶形指数、可溶性蛋白含量、贝母辛含量/产量、贝母素乙产量、鳞茎干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2. 54%,5. 92%,21. 76%/54. 55%,60. 61%,26. 93%;④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时,类胡萝卜素含量、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贝母素甲含量/产量、贝母素乙含量、贝母素(甲+乙)含量/产量、贝母素(甲+乙)+贝母辛含量/产量、鳞茎湿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45. 39%,45. 31%,271. 38%,67. 45%,39. 82%/64. 87%,36. 01%,38. 90%/63. 80%,37. 03%/61. 57%,20. 29%。结论:较高比例的铵态氮利于浙贝母的生长;而较高比例的硝态氮利于浙贝母鳞茎的生长以及代谢产物生物碱的积累。氮素配比施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较单一形态氮素更有利于提高浙贝母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2017年至2020年,对新疆尼勒克县的荒漠草原进行地面监测,通过分析鲜草产量、草群平均高度、盖度3个生产性能指标,以及各生产性能指标与不同时期降雨量的相关性,探讨荒漠草原的生产性能与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鲜草产量和草群平均高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两者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2017年显著高于其它3个年份,2018年和2019年相接近、差异不显著,2020年显著低于其它3个年份.盖度与鲜草产量、草群平均高度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4个年度间的盖度差异不显著.牧草生长季4月至7月的总降雨量对鲜草产量、草群平均高度的影响最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它10组不同时期的降雨量与鲜草产量、草群平均高度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盖度与11组降雨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因子对藏药波棱瓜子产量的影响,为制定波棱瓜生产规程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波棱瓜采取不同催芽方法、播期、雌雄比、密度、施肥、农艺措施等多因子小区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化方法Ⅰ拟合曲线分析,筛选影响人工栽培波棱瓜产量的关键措施。结果:经多因子筛选,确定影响波棱瓜子产量(Y)的贡献值最大的关键因子分别为播期(X_1)、施肥(X_4)、雌雄比(X_6)。结论:建立的波棱瓜产量预测模型,可为波棱瓜子生产技术优化和产量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建植密度和施氮对老芒麦种子生产的影响,本试验以新疆农业大学老芒麦品系DJ-01为试验材料,通过裂区试验设计,设置密度处理2个:高密度(715 200株/hm~2)、低密度(25 8700株/hm~2),下设5个不同施氮水平:0 kg/hm~2、30 kg/hm~2、60 kg/hm~2、90 kg/hm~2、120 kg/hm~2,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三次重复。结果表明,建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老芒麦种子生产株高、茎粗及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指标具有显著影响;低密度处理较高密度可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同一密度条件下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每生殖枝小穗数、每小穗小花数、每小穗种子数及千粒重等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指标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显著提高老芒麦种子产量,在90 kg/hm~2施氮水平下老芒麦种子产量最佳。综合分析表明在试验区适宜老芒麦种子生产的条件为建植密度258 700株/hm~2,施氮水平90 kg/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生长调节剂打破温室当归苗的休眠状态,并促进其出苗及生长进程。方法:以当归温室苗为材料,设计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于移栽时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赤霉素(GA3),胺鲜酯(DA-6)和萘乙酸(NAA)混合溶液浸根,于出苗期监测出苗动态,于生长稳定期测量茎叶形态指标并统计抽薹率,于采挖期测量根部形态指标并统计产量。结果:GA3,DA-6和NAA对温室当归苗的出苗率的影响极显著,影响作用的大小顺序为GA3DA-6NAA;当归温室苗的出苗率、产量均与GA3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但与DA-6和NAA均不相关。结论:GA3,DA-6和NAA药剂组合能有效打破当归温室苗的休眠状态,并显著促进其出苗及生长进程;筛选出的当归温室苗移栽时浸根的最佳药剂组合为96.00 mg·L-1GA3,20.26 mg·L-1DA-6,53.12 mg·L-1NAA,当归温室苗的出苗率达到83.75%,当归产量达到363.22 kg·666.7 m-2。  相似文献   
7.
甘肃种植地黄品种筛选及施肥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试验为了筛选优质地黄品种和确定适宜的施肥量。方法:进行地黄品种比较及施肥对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3号地黄生长势最强,产量最高,为26 250 kg·hm~(-2),单株块根最粗,块根直径平均为4.4 cm,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达到71.7%;地黄施用300 kg·hm~(-2)磷酸二铵时,单株块根数最多,为5个,产量最高,达到25 500 kg·hm~(-2),酸不溶性灰分较低,为2.6%,浸出物含量最高,达到76.9%。结论:通过种植北京3号品种,同时施用300 kg·hm~(-2)肥料时能获得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膨大素对川麦冬生长发育及其产量、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收获期随机采样测定川麦冬的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用SPSS软件分析川麦冬生物学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规律;用UV法测定川麦冬中的总皂苷,考察膨大素的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其质量的影响。结果川麦冬的植株生物学性状(除块根直径、株高外)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为单株块根重>块根数>分蘖数>块根长>百粒重>冠幅。膨大素能促进川麦冬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明显增加块根数、单株块根重,显著提高川麦冬的产量;除低剂量外,膨大素降低了川麦冬总皂苷的含量,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越强。结论膨大素能促进川麦冬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川麦冬的产量,且与多效唑分段合用时效果更佳。不同剂量膨大素对川麦冬总皂苷含量的影响差异较大,低剂量有利于川麦冬总皂苷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实施将使中国制造延续光荣,成就梦想。在今天的世界上,恐怕没有谁不和中国制造发生关系,没有哪一个角落看不到中国制造。离开中国制造将是不可想象的。与此同时,审视、挑剔甚至轻蔑的目光也一直紧盯着中国制造,低端、廉价、粗制滥造往往被和中国制造绑定在一起。这既是中国制造的光荣与自豪,也是中国制造的尴尬与无奈。它一次次地警示人们,中国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不是制造业强国,要实现强国之梦,还需继续求索。  相似文献   
10.
在定西干旱生态条件下,以陇亚10号胡麻为材料,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胡麻分枝数、蒴果数减小,株高波动性变化;胡麻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达0.99以上,花后6~31 d籽粒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大; 胡麻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均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处理间平均灌浆速率差异明显,其中以600 万株·hm-2的平均灌浆速率最高,1 050 万株·hm-2的平均灌浆速率最低;不同密度处理间百粒重和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600 万株·hm-2处理的百粒重和籽粒产量最大,显著高于1 200 万株·hm-2处理。说明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不同胡麻品种类型选择最佳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