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外周血D-二聚体(D-D)对妊娠期和产褥早期女性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影响,并分析两个时期外周血D-D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足月分娩的健康单胎孕妇4 000例,产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或肠系膜静脉血栓栓塞产妇2例。将正常孕产妇根据孕周分为:早孕组(<12周)、中孕组(12~28周)、晚孕组(>28周)、产褥期A组(≤24 h)、产褥期B组(25~48 h),每组各800例,检测各组血浆D-D、D-D 95%CI的水平。结果外周血D-D与孕程相关:中孕组、晚孕组和产褥期各组女性外周血D-D水平均高于早孕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褥期B组D-D水平下降,显著低于晚孕组及产褥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D-D与分娩方式相关:产褥期A组和B组中阴道分娩者外周血D-D水平低于剖宫产分娩者,产褥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D-D水平与血栓栓塞疾病相关:栓塞组的外周血D-D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女性,产褥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D-D水平不具有稳定性,临床上不宜作为筛查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动态观察 40例正常产妇产后第 1d、第 5d的血液流变性和产后第 1d的甲皱微循环情况。结果表明,正常产妇产褥初期的血液稀释,粘滞性、聚集性、凝固性增强;产后第1d的甲皱微循环轻度障碍。揭示出血液稀释而粘度增高是其血液流变性异常的表现特点;既影响产褥复旧,又可自行消散是其特性.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和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是其主要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式接产促进自然分娩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3月分娩孕37—42周、头位、单胎、无妊娠合并症、自然分娩的产妇1100例为观察组,采用新式接产,即无保护会阴控制胎头下降;选取2012年1月至3月产妇13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托肛保护会阴法接产,观察两组产妇的会阴伤口、产褥病率、出血量、产后住院天数及泌乳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均成功分娩。观察组会阴侧切率、完整率、Ⅰ度裂伤率、Ⅱ度裂伤率分别为:10.5%、32.7%、56.6%、0.1%,对照组分别为44.6%、9.2%、45.4%、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裂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时出血量平均为(176.64±19.72)ml,对照组为(367.25±28.56)ml,观察组产后住院天数(2.36±0.36)天,对照组(4.13±0.4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褥病率比较观察组51例(4.63%),对照组140例(10.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接产法有效促进自然分娩,降低会阴侧切率、提高母乳喂养率及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5.
产褥中暑是指在产褥期于高温环境中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重度产褥中暑若处理不及时往往并发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2003年8月我们成功地抢救了1例重度产褥中暑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患,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褥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女康复的临床影响。方法在我院2013年所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在患者产褥早期进行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比较二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产褥早期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体重指数、精神状态、恶露排出、切口愈合等方面的康复情况明显比常规护理的患者好。结论产褥早期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产后康复操训练对产褥期妇女康复的效果。方法将自然分娩的健康产妇4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在产褥早期(产后第2~4天)接受产科常规护理和产褥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产后康复操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产后第4天时乳汁分泌量、宫底高度复旧情况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切口愈合、恶露排出、精神状态方面效果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后康复操训练能有效促进产褥期妇女康复。  相似文献   
8.
第一节产褥感染 1 概述 产褥感染系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变化.其发病率为1%~7.2%,是产妇死亡的4大原因之一.其主要的诱因是分娩降低或破坏了生殖道的防御功能和自净作用,增加了病原体侵入生殖道的机会.病原体以厌氧菌为主,亦有大量的需氧菌、真菌、衣原体及支原体.  相似文献   
9.
产褥感染 产褥期是指胎盘娩出后至产妇全身(不包括乳房)完全恢复到正常的一段时期,一般约需6周。产褥感染是指在分娩期或产褥期间细菌侵入生殖道所引起的疾病。 一、病因 1.全身原因 由于贫血、分娩时体力耗伤大、滞产、产后出血多、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感染。 2.局部原因 产后子宫腔内胎盘剥离的创面,软产道如宫颈、阴道或外阴有裂伤,易受细菌侵入发生炎症。如手术产或胎膜部分残留也能增加感染机会。 3.其他 妊娠末期性交或盆浴,也容易造成感染。性交可引起胎膜早破、宫腔感染,这样就更增加了产褥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婴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09年3月住院分娩胎膜早破140例与同期无胎膜早破14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母亲产褥病率对照组高于胎膜早破组(P〈0.01)。结论对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方法,以尽可能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