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21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7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大体经历以下4个阶段:(1)奠基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各医家认为外感和内伤因素均可以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2)形成阶段:晋隋唐时期,拓展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中巢元方的"风邪入脑"和孙思邈的中风"由热引起"理论,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开拓思路。(3)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医家提出了"心火暴甚""气血自虚""痰湿生热"理论,丰富内因导致中风病发生的理论。(4)完善阶段:明清时期,重在调整和充实前人的理论内涵,逐渐认识到中风病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力所伤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本为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在标为风痰蒙窍、肝风内动、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初步形成了中风病之因机认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气补肾通络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肢体活动不利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肢体活动不利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以西药治疗,一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补肾通络方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活动不利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及中医症状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活动不利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及中医症状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补肾通络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肢体活动不利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平之胶囊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阻证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阻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并予平之胶囊,每日3粒,每日3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2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脱落1、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88/99),对照组为69.4%(68/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NIHSS评分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TC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MP-9、hs-CRP、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MMP-9、hs-CRP、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P<0.05,P<0.01),对照组FIB、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IB、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平之胶囊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阻证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中医症状,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我院住院医生电子病历系统检索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病历共521例,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采用相应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以手足十二针、火针为主,康复训练以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为主,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20次,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评价疗效。结果:①治疗后总体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软瘫期组与痉挛期组、相对恢复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痉挛期组和相对恢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其疗效可能与运动功能分期、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关于中药灌肠在中风病中的一些研究文献,发现中药灌肠基于通腑法在治疗中风病中应用广泛,主要具有通腑化痰、通腑降逆、通腑开窍等作用,确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除常规口服及静脉治疗外的又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丰富了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安神散”穴位贴敷治疗中风病恢复期合并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中风病恢复期合并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安神散”穴位贴敷,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及睡眠效率(SE)。结果:治疗第5天时,2组PSQI、AIS、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比较,治疗组PSQI、AIS评分减少高于对照组,治疗组SE增加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PSQI、AIS、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SQI、AIS低于对照组;与基线比较,治疗组PSQI、AIS评分减少高于对照组,治疗组SE增加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安神散”穴位贴敷神门穴治疗中风恢复期合并失眠患者能够提高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小丽 《北京中医药》2017,36(11):996-997
为了深入继承学习京城名医孔嗣伯学术经验,跟诊学习孔嗣伯教授,并对其辨证治疗中风病经验方药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孔门辨证论治特色,发现孔老对中风病辨证,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急性期多辨为实证,以清热豁痰、开窍醒神、活血通络为要,恢复期多辨证为虚实并重,重视内伤之因,治疗或滋水涵木,或柔肝缓急,或健脾益肾,治疗全程重视畅达经络,总结发现孔嗣伯老中医卓有成效的中风病临床经验,是老中医多年勤于临床、精于辨证,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其可贵经验值得当今临证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风病痰瘀阻络证治疗中实施化痰通络汤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5年1-5月间因患上中风病痰瘀阻络证而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患者中抽选6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基础组30例选择西医治疗,治疗组30例则在接受西医治疗的同时联合实施化痰通络汤方案,对两组疗效、NIHSS分数等进行比较。结果:基础组有效率为66.67%(20/30),治疗组是93.33%(28/30)(P<0.05);基础组NIHSS分数为(12.00±8.55)分,治疗组为(7.00±5.10)分(P<0.05)。结论:对于中风病痰瘀阻络证患者,在予以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化痰通络汤方案可提升疗效,同时还可以改善其NIHSS分数,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