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9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完全免费 | 111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12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268篇 |
2011年 | 276篇 |
2010年 | 260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169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高血压病的中医认识及经典名方防治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降压西药的运用使高血压病的病程、病机发生了很大变化,临床切莫先入为主而囿于阴虚阳亢,而应辨证施治.本病病机重在火、饮、虚.火包括肝火、心火、胃火、肠火,可见于高血压病的各个阶段.饮,按病位可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按兼夹余邪可分为水饮证、饮邪寒化证和饮邪热化证.饮证在高血压病心、肾并发症中尤为明显.虚包括脾虚、肾虚.血压难控因素包括失眠、便秘、情绪波动、肥胖等,相应治则有安眠降压、通便降压、疏肝降压.本病常见天麻钩藤饮证、半夏白术天麻汤证、泽泻汤证、二妙丸证、六味地黄丸证等,临床只要抓住方证的关键指征,就能用经典名方有效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2.
1996~2005年北京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1996~2005年北京地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从证候分布和证候组成的症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病例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瘀阻脑络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等;从证候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炽盛证、阴阳两虚证等。症状频次依次是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心悸等,以红舌、暗舌、淡舌、腻苔、白苔、黄苔及弦、细、滑、数脉为常见。结论结合证素,高血压病常见证候分布以阴虚证、阳亢证、痰湿证、血瘀证等为主;症状以头颈部症状为主,其次为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与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肝阳上亢证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来验证"方证相关"的客观存在。方法:制作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和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细胞模型,用补阳还五汤和天麻钩藤饮含药血清干预细胞模型,观察内皮细胞活性改变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血管内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3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气虚血瘀加补阳还五组与气虚血瘀加空白血清组比较,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组与肝阳上亢加空白血清组比较,细胞活性较高,vWF,TM,EPCR含量较低,差异显著(P<0.01);气虚血瘀加天麻钩藤组、肝阳上亢加补阳还五组与气虚血瘀加补阳还五组比较,细胞活性较低,vWF,TM,EPCR含量较高,差异显著(P<0.01或P<0.05);气虚血瘀加天麻钩藤组、肝阳上亢加补阳还五组与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组比较,细胞活性较低,vWF,TM,EPCR含量较高,差异显著(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与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和肝阳上亢证具有显著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陈可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453-453
2006年中国心血管病年度报告中指出,我国高血压病的患者数已近2亿,是当代我国人口健康和疾病防治中十分严峻的问题和任务;虽然现在人群中高血压病的知晓率和防治率已较往年有明显增加,但控制率仍不甚满意。降压药物的选择虽已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包括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固定复方制剂,以及中成药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等多种中西药物,但由于大多数患者需要终生用药和联合药物治疗,有心、脑、肾并发症以及合并糖尿病等的患者,更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其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或不合理用药在很多患者身上常有所表现,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不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经方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经方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前景广阔,具有缓解症状,改善体质以及血压难控因素等优势.该文系统回顾了经方在高血压前期、高血压病不同阶段、特殊类型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以及血压难控因素中的运用.认为经方起效的前提在于对其客观指征的深刻把握,在于对该病现代病因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在高血压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经典名方。其方证特征为头晕头痛头沉,如有物裹,容易胸闷心悸,胃脘痞闷,恶心呕吐,下肢酸软无力,或下肢轻度水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或秘,舌苔白腻,脉濡滑等。临床将容易出现这类方证特征的体质类型称之为"半夏白术天麻汤体质"。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高血压病每获良效,可以达到较好的降压及改善症状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初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此引发的致残率、致死率逐年上升,患者需要终身服用西药。中医药治疗1、2级高血压病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可以使部分患者减停西药,并且稳定血压。本方案聚集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同时检索近三十年发表的有关中医研究高血压病的文献,主要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及临床实践进行证候分类和治疗,经过6轮的专家意见征询及修改,同时为了加强治未病思想,防止和减少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故诊疗方案中加入调摄预防及康复措施等。这次发表将进行全国范围的意见征询和临床验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温胆泄浊法对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粥样硬化改善作用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温胆泄浊法对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异常的调节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低危、中危性的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3例,其中温胆片组23例,安慰剂组20例。在氨氯地平有效控制血压基础上分别加用温胆片或安慰剂。彩超检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斑块面积,肱动脉充血后和舍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温胆片组患者治疗后痰浊积分较安慰剂组有显著性改善、IMT减少、颈动脉斑块积分降低(均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显著性减少(P〈0.01);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颈动脉IMT间呈负相关(r=0.596,P〈0.05);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且温胆片组优于安慰剂组,但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温胆泄浊法对颈动脉斑块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异常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代谢紊乱及化浊平肝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高血压病的中医学病机演变规律也发生相应改变.研究发现,代谢紊乱是现代高血压病的重要特征,亦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补充替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有显著治疗作用,中医药是其重要治法.浊邪(痰浊、瘀浊)内阻,肝阳上亢是以代谢紊乱为主高血压病的关键病机,临床上,运用化浊平肝治则治法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