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虎杖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稳定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虎杖苷胶囊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超声病理分型改变;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物(TIMP-1)水平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颈动脉IMT与斑块积分显著减小(P<0.05,P<0.01),血清MMP-1、MMP-1/TIMP-1水平显著降低,不稳定斑块的软斑数量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有助于稳定斑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25例单用西药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20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指数(AI)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体积缩小,平均血流速度(Vmean)增加,搏动指数(PI)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塞脉片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通塞脉片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病例随机分为通塞脉片组(35例),血脂康组(31例),对照组(30例),通塞脉片组予通塞脉片,血脂康组血脂康片,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结果:3组均完成了6个月的随诊观察。3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各组自身用药前后血脂变化比较有显著性(P<0.05),而颈动脉斑块积分在研究6个月时通塞脉片组积分下降,对照组积分增加(P<0.05),血脂康组斑块积分无明显变化。通塞脉片组、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积分(随诊6个月后)与初诊结果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血脂康组与初诊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塞脉片组、血脂康组均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提示:通塞脉片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同时还能延缓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可长期安全的用药。 相似文献
4.
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7例,对照组49例。治疗组口服蒲参胶囊、肠溶阿司匹林片,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片、肠溶阿司匹林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脂有明显的改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个数、面积亦有明显减少,IMT有明显下降;炎症指标CRP、Fib也明显下降;6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蒲参胶囊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代谢,并下调各项炎症相关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5.
大黄微粉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经大黄微粉干预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学改变,客观地评估大黄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连续搜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4例,随机分为3组:大黄微粉组28例,给予大黄微粉治疗;洛伐他汀对照组28例,给予洛伐他汀治疗;空白对照组28例,不予以药物治疗。3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径、Crouse斑块积分、斑块超声声像病理学分型、颈动脉超声声像学分型、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的变化。结果:大黄微粉组患者大多数指标的改善与洛伐他汀对照组相当,部分指标的改善优于洛伐他汀对照组;大黄微粉组及洛伐他汀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大黄能够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有利于斑块的稳定,长期应用有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其作用可能与减轻管腔狭窄程度、适度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改善斑块性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和探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用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葛根芩连汤加减方。观察两组疗效及症状、监测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的改善率、症状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芩连汤加减合基础西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血府逐瘀丸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丸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法,对中药复方血府逐瘀丸治疗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结果:血府逐瘀丸治疗的患者,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所降低,治疗前后差值为0.13±0.03mm(P<0.00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分别降低0.11±0.05cm和0.09±0.04cm2(P均<0.05);而阿斯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血府逐瘀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虎杖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稳定性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虎杖苷胶囊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超声病理分型改变;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物(TIMP-1)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颈动脉IMT与斑块积分显著减小(P〈0.05,P〈0.01),血清MMP-1、MMP-1/TIMP-1水平显著降低,不稳定斑块的软斑数量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有助于稳定斑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以此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客观指标,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对20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各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的情况。结果各证型颈动脉IMT比较,依次为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肝火亢盛型,其中痰湿壅盛型与其余3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痰湿壅盛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不同,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从痰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高血压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