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寻找其作用靶点。【方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血浆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浓度,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TXB2、ET浓度,增加6-keto-PGF1α浓度,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TXB2、6-ke-to-PGF1α、ET没有明显影响。【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作用靶点及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4.
HERG钾通道表达与小檗碱的抗肿瘤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以HERG钾通道为靶点,研究HERG钾通道表达水平与小檗碱的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Westem blot检测了HERG钾离子通道在不同肿瘤细胞的表达情况,经过质粒的分离和纯化、基因转染技术、MTT法研究了HERG钾通道的表达与小檗碱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关系,同时通过对细胞粘附能力和明胶酶分泌的测定研究了小檗碱对肿瘤细胞粘附和明胶酶分泌的影响。结果:HERG通道蛋白在不同肿瘤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低不同,在HT-29细胞中表达较高,而在A549细胞中基本不表达,在MCF-7、MCF-7/ADM、Bel-7402、PG细胞中表达居中。HERG通道蛋白表达较高的HT-29细胞对小檗碱的敏感性比表达较低的A549细胞弱。将berg基因转染入表达较低的A549细胞后,HERG通道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而小檗碱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降低,IC50值是A549亲本细胞的3.0倍;同时,它还能抑制HT-29细胞对Ⅰ型胶原的粘附和HT1080细胞分泌明胶酶MMP-9,这种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小檗碱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与HEIRG通道的表达呈负相关,即HERG表达高,杀伤作用较弱,反之,杀伤作用较强。同时,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粘附功能和释放明胶酶的功能而影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HERG钾通道可能是与肿瘤化疗相关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常用中药附子为例,探索以中药化学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并构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网络.方法:根据1 401个美国FDA批准上市药物的分子结构及其相应靶点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法建立靶点预测模型;进而依据附子所含化学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并据此构建附子多成分-多靶点网络.结果:以附子的22个化学成分预测出多个作用靶点,预测结果得到文献数据印证.所建网络模型中每个化合物的平均靶点数为16.3,平均每个靶点与4.77个化合物相关联,反映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特点.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发现中药的某些潜在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残黄片治疗黄疸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筛选残黄片的化学成分,从比较毒理基因组数据库(CTD)和Drug Bank数据库中搜集黄疸治疗相关靶点,利用Discovery Studio2016软件Lib 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分析成分和靶点的相互作用和网络特征。结果:分子对接发现残黄片37个成分与锁定的孕烷受体,雄烷受体,法尼醇X受体,环氧合酶-2,单胺氧化酶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等14个靶点作用较强,可通过调节胆红素代谢、调控胆汁酸合成与转运、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影响肝脏胶原形成等多个途径发挥治疗黄疸作用。成分-靶点作用网络分析发现,残黄片中穆坪马兜铃酰胺,氢化小檗碱,槲皮素,去甲氧基姜黄素,黄柏酮,姜黄素,黄麻甲苷,小檗浸碱,桤木酮,柚皮素共10个成分作用于7个以上靶点,可能为其退黄主要活性成分。结论:通过分子对接揭示了残黄片可能的退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有助于后续质控标准的提升和退黄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很多常用抗癌方剂中药物的重要有效成分。随着中草药抗癌作用研究的深入,以及抗肿瘤药物研发目标从细胞毒药物逐渐转向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信号靶点药物,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因其低毒高效的抗肿瘤活性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在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血管生成与侵袭转移,细胞凋亡,DNA与染色体调节和多药耐药性产生等过程的主要作用靶点,这将有助于从天然黄酮类单体中寻找抗癌先导化合物,为多靶点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筛选、结构改造及多聚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借鉴当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手段,揭示中草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组方依据也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思路。文章最后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药国际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是近年来对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认识,对中药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认为中药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药物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和病理条件下药物作用靶点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正是由于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才达到了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成分多靶点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尤其不能反映药物多成分的有机组合和病理情况下的多靶点相互关联性的变化。中药的作用是由多种有效成分有机组合的物质组合与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综合影响而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中药有效成分组来描述。 相似文献
10.
药效物质基础是方剂研究的核心之一。要弄清方剂多成分、多靶点作用,首先要弄清是什么成分、什么途径、什么靶点。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攻下方剂临床疗效确切,但药效物质基础不清,体内作用靶点不明。从方剂体内成分及疗效出发,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研究大承气汤在急性胰腺炎模型的方剂药效成分及药动学;再将方剂吸收进入体内的成分作为药物进行方剂来源成分的药效学研究,联用代谢物组学方法从代谢物变化出发探索方剂作用多靶点的生化-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作用途径和药效学,以探索大承气汤治疗具有"阳明腑实证"的急性胰腺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的确切靶点;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创新性运用代谢物组学的整体分析方法研究"阳明腑实证"的证本质,从而建立方剂代谢物组学新假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