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点灸特定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点灸与常规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点灸组(30例)采用周氏万应点灸笔点灸法,针刺组(2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取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治疗15次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两组患者单项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灸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针刺组的75.0%(P<0.05).结论:点灸治疗可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2.
热敏穴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热敏穴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以期肯定该项新疗法治疗MPS的高效性.方法:采用3个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0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热敏穴灸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加拔罐加TDP常规治疗.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愈显率为86.0%,优于对照组的24.0%(P<0.001).2组PRI、VAS、PPI积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改善(P<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热敏穴灸疗法对MPS具有高效性. 相似文献
3.
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穴位组和电针非穴位组各30例,治疗2个疗程;应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躯体及心理健康报告(SPHERE)、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定患者疲劳程度、潜在症状、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FSS、SPHERE、VAS量表积分降低,SF-36各维度积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电针穴位组明显优于非穴位组(P<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患者FSS积分、SPHERE积分以及VAS积分较治疗后均有所升高,但电针穴位组低于电针非穴位组(P<0.01),SF-36各维度积分较治疗后下降,除总体健康维度外其他维度积分电针穴位组高于电针非穴位组(P<0.01)。结论电针肾俞、足三里能明显减轻CF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中医药辨证论治和辨病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 :通过数据库检索文献,运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表对文献进行评估,采用Jadad质量评分表对文献进行评价,用RevMan 4.2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有5篇随机对照试验共349名病人满足纳入标准,临床疗效有效率: 异质性检验P=0.38,表明5个研究数据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合并效应量OR=3.07,95%CI(2.14,4.43);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6.04,P<0.00001,表明中医药辨证治疗便秘相对中成药非辨证治疗有明显疗效优势。 结论 :中医药辨证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明显优于非辨证的中成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针刺介入时机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患侧局部针刺介入时间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和面瘫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发病3天内的279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A组(74例)、B组(70例)、C组(74例)、对照组(61例).各组均于发病第3天开始西药醋酸泼尼松(强的松)治疗,A组、B组、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在发病第3、7、10天开始针刺治疗,穴取患侧风池、阳白、太阳、四白、迎香,双侧合谷等,耳面部穴位用浅刺法,不用行针手法,前4次不用电针,第5次起加用电针,远道取穴平补平泻,留针20 min,隔日1次,治疗25次.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痊愈病人平均疗程及面神经电图(ENoG)指标变化.结果:A组、B组、C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8.6%、95.7%、94.6%、72.1%,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病程长短按照A组、B组、C组和对照组的次序呈递增变化;各组间ENoG值第3天、第14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面瘫急性期为针灸治疗最佳介入时间,针刺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疗程越短. 相似文献
6.
针刺预防性治疗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研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空白胶囊治疗,穴取百会、神庭、本神为主;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结合针刺安慰穴治疗,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及有效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在3个时间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生理职能维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7个维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68.0%、68.0%,均优于对照组的24.0 9/6、32.0%(均P<0.05).结论:针刺预防性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并减少头痛发作.针刺与盐酸氟桂利嗪在改善偏头痛患者躯体健康及精神健康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减少偏头痛发作天数上针刺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针刺肝胆经穴治疗偏头痛: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针刺肝胆经腧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5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以针刺肝胆经腧穴治疗,穴取太冲、阳陵泉、风池、曲泉为主;西药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片剂口服治疗,共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3月和6月总体疗效和治疗前后头痛积分,1年后随访观察两组疗效稳定性.结果:两组治疗后头痛平均发作次数和平均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针刺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3.0%、93.0%、87.7%,优于西药组的85.6%、86.5%、69.2 9/6(均P<0.01);1年后疗效稳定性针刺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肝胆经穴治疗偏头痛是安全、有效的,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8.
杵针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杵针组和针刺组,其中杵针组30例,予以杵针治疗,选取八阵穴(百会八阵、风府八阵、神道八阵)和河车路(大椎至命门段);针刺组30例,予以针刺治疗,选取百穴、四神聪等穴.两组均为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采用睡眠质量改善有效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改善有效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评分、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两组睡眠质量改善有效率杵针组85.2%,针刺组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评分及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杵针疗法能够提高失眠患者远期的睡眠质量改善有效率,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刺中脘治疗消化性溃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验证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病例27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针刺组138例,选用中脘穴,长针深刺;对照组138例,口服泰胃美,共观察6周,通过临床症状及胃镜疗效两方面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针刺组对于快速改善胃脘疼痛及食少的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针刺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考虑中心效应,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症状均改善明显(P<0·01),但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胃镜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中药和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 :通过数据库检索文献,运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表对文献进行评估,采用Jadad质量评分表对文献进行评价,用RevMan4.2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临床治疗有效率:异质性检验P=0.31,表明研究数据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合并效应量OR=3.99,95%CI(2.98,5.33);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9.34,P<0.0000 1。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相对西药有明显优势。胃镜和病理活检好转率:异质性检验P=0.000 1,表明研究数据具有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式。合并效应量OR=4.67,95%CI(3.64,5.99);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12.13,P<0.000 01。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改善病理形态方面相对西药有优势。 结论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与西药比较,疗效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