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4篇 |
完全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380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40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法针灸足三里穴脑内效应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手法(补法)针灸足三里穴脑内效应的功能成像特点,探讨经络的本质和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方法 选择26 例健康志愿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穴位组(16例)与非穴位组(10例),使用GE Signa 1.5T超导MRI成像系统,采用Gradient echo EPI序列进行功能成像,GE Signa工作站的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正相关系数(CC)脑功能图,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 穴位组15例,13个脑功能区激活;非穴位组10例,10个脑功能区激活。其中穴位组颞叶激活区有特异性(精确概率法,P=0.022)。穴位组颞叶左右半球激活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er 检验,P=0.020)。结论(1)针灸穴位在脑内有特定的功能区激活,穴位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脑作为中介治疗器官疾病和调治器官功能紊乱。(2)经络独特传感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针刺太冲和足三里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足三里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高血压病患者46例,按自愿、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针刺太冲、足三里,早晚各1次;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一次2片,每天2次。两组每个疗程均为7d,观察患者的血压下降水平。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其疗效,观察两组血压变化。结果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达逐渐升高,在第14天时升高最明显,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则无明显升高;与治疗后相比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而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舒张压下降更明显。结论针刺太冲、足三里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3.
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穴位组和电针非穴位组各30例,治疗2个疗程;应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躯体及心理健康报告(SPHERE)、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定患者疲劳程度、潜在症状、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FSS、SPHERE、VAS量表积分降低,SF-36各维度积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电针穴位组明显优于非穴位组(P<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患者FSS积分、SPHERE积分以及VAS积分较治疗后均有所升高,但电针穴位组低于电针非穴位组(P<0.01),SF-36各维度积分较治疗后下降,除总体健康维度外其他维度积分电针穴位组高于电针非穴位组(P<0.01)。结论电针肾俞、足三里能明显减轻CF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针刺足三里对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足三里穴时的中枢反应,初步探讨针灸效应的机制。方法:利用fMRI技术实时观察针刺11例健康志愿者足三里时脑血流的变化,用SPM2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在右侧顶下小叶、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扣带回、半球间结构(A处)、左额叶皮层下结构和左侧岛叶出现脑功能活动的增加,在半球间结构(B处)、右侧侧脑室区、左侧前扣带回处出现脑功能活动的降低。结论:fMRI可显示针刺穴位时相关脑区的功能改变情况,对揭示针灸效应的机理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降脂汤配合针灸治疗中年高脂血症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危害中年人身体健康的一大隐患。笔者自2003年5月~2005年8月用自拟降脂汤和运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足三里治疗中年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68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68例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最大60岁,最 相似文献
7.
8.
9.
10.
针刺足三里PET脑功能成像 总被引:5,自引:5,他引:42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PET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寻找针刺足三里脑功能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用PET对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前后的^18FDG-PET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处理脑内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的实验数据。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尾状核头部,小脑,颞叶,中央后回,脑千的葡萄糖代谢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葡萄糖代谢增加,PET是研究针灸中枢机制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