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0篇 |
完全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7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头穴透针不同捻转持续时间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本文观察表明,头穴针刺能够有效地降低体感诱发电位(SEP)皮层电位的异常率(包括缩短皮层电位的潜伏期,再现和提高皮层电位的波幅)。说明体感诱发电位(SEP)皮层电位可做为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效果和动力性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脑梗塞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实验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灌注动物模型上,观察缺血后电针对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梗塞体积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组和缺血后电针组在MCAO后30分钟,缺血侧SEP波幅降至缺血前的2.2±3%,1.9±2%,缺血后再灌注7天,SEP恢复至缺血前的25.5±14.1%,58.6±27.2%,两组比较P<0.05;脑梗塞体积分别为70.72±25.4mm3,45.65±11.4mm3(P<0.05)。结果提示电针可促进脑缺血后SEP的恢复,减少脑缺血性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急性脊髓损伤SCEP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以大鼠为受试对象 ,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应用督脉电针治疗 ,动态观察了 SCEP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针刺组术后各时相点 SCEP波幅的恢复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SCEP的峰潜伏时未见明显改变。提示针刺能促进损伤后 SCEP波幅的恢复 ,进而说明针刺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具有可靠疗效 ,并就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的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采用视觉电生理手段研究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对P100波峰潜时及振幅等特征值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眼与十二经脉均存在着密切关系,不论古典循行与眼有直接联系的经脉或是与眼无直接联系的经脉均与眼有关,而非经对照点与眼元关;(2)十二经脉与眼的密切程度有明显差异;(3)针刺十二经脉引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改变的效应不同,膀胱经呈现为易化效应,而其余经脉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脑梗塞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的作用,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和TTC染色法,结果表明,电针能促进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可使脑缺血后脑梗塞体积减小,且督脉穴位针刺在促使脑缺血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恢复上可能具有相对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固本通络电针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为本疗法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84例DPN病人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弥可保对照组 ,观察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 (NCV)、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穴位皮肤痛阈 (PSP)的变化。结果 :电针组和对照组的NCV均有部分明显加快 (P <0 0 5) ,PSP显示了双相调整、趋于平衡的变化 ,电针组SEP的N1 波明显缩短 (P <0 0 5) ,在以上 3项指标的改善方面 ,电针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P <0 0 1 )。结论 :固本通络电针法可以改善DPN患者的神经功能 ,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及缺血后电针对大鼠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实验在30只氯醛糖-乌拉坦混合液麻醉的Wistar系大白鼠上,观察了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所致脑缺血及脑缺血后电针“合谷”穴对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结果表明:脑缺血后SEP的P1波及N1波波幅明显减小,峰潜伏期明显延长,但以波幅减小的变化更为明显;电针“合谷”穴可使SEP的P1、N1波波幅在脑缺血后减小的基础上明显升回。提示SEP可作为反映脑缺血的客观指标,电针“合谷”穴可起到明显改善脑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脑局部缺血再灌流大鼠SEP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Wistar大鼠,采用线检法闭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通过病理、生理的检测,观察电针“环跳”穴对脑缺血再灌流大鼠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脑缺血3小时后大鼠胫神经刺激记录的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住(SEP)之P1-N1波幅明显降低,P1和N1峰潜伏期明显延长;拔出线栓造成再灌流2小时后,SEP的各异常参数均未见好转,提示缺血损伤后的皮层及皮层下神经元又受到再灌流损伤而发生了不可逆性改变。对大脑进行的组织学切片染色结果显示梗塞灶位于尾状核及大脑半球外侧皮质。而于缺血后期进行“环跳”穴电针处理的大鼠,SEP各异常成份均有较好的恢复,并保持到再灌流2小时,与正常大鼠的检测结果相近。提示针刺对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对再灌流的损伤具有预置性保护作用;认为针刺的效应是对机体全身各系统的功能进行综合性、良性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脑梗塞体 …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的作用,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和TTC染色法,结果表明,电针能促进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可使脑缺血后脑梗塞体积减小,且督脉穴位针刺在促使脑缺血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恢复上可能具有相对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