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6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完全免费 | 367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816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213篇 |
2012年 | 276篇 |
2011年 | 325篇 |
2010年 | 262篇 |
2009年 | 220篇 |
2008年 | 259篇 |
2007年 | 212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蒜素的降血脂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高脂饲料组(模型组)、大蒜素小、中、大剂量+高脂饲料组。测定大蒜素对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测定大蒜素对血清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LCAT)、心肌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活性的影响以及体外对肝脏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HMG-CoA)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离体胆固醇微胶粒形成实验。结果:大蒜素明显降低喂以高脂饲料小鼠血清TC,TG及LDL-C水平,提高HDL-C含量,且作用与大蒜素剂量呈正相关。大蒜素在不同程度上可升高血清LCAT,心LPL和HL的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脏HMG-CoA还原酶活性。大蒜素体外实验可抑制胆固醇微胶粒的形成。结论:大蒜素有显著的降血脂效应,其机理一方面可能是促进了脂蛋白之间的代谢与转化,另外可能是因为抑制了肠道胆固醇的吸收、减少了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促进了血清和肝脏甘油三酯的分解。 相似文献
2.
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初稿)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血脂异常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出现异常的一种病症。高脂血症是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防治血脂异常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适用各种血脂异常患者,通过改善血脂状况而达到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并减少西药副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聚集了专家的经验和智慧,主要根据近年的研究成果及临床实际进行证候分类和论治制定了初步诊疗方案。经过6轮的专家意见征询及修改,这次发表进行全国范围的意见征询和临床验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了防止和减少血脂异常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诊疗方案中还加入了调摄预防及康复措施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何首乌的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SG)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脂作用。方法:高脂血症大鼠分别给予TSG 90,180 mg·kg-1,阿托伐他汀钙10 mg·kg-1和生理盐水2 mL灌胃,每日1次,连续给药1周,同时设正常对照组。检测给药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检测给药后各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羟甲戊二酰辅酶A受体mRNA的表达量。结果:TSG给药1周,能够有效控制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TC和LDL-C升高,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并且能够增加LDLR的表达。结论:TSG具有良好的调节血脂作用,是中药何首乌调节血脂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降低血清TC,LDL-C和AI的作用。其中,TSG对于LDL-C和AI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5.
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127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丹红注射液20ml/d治疗,对照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20ml/d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检测.结果:丹红注射液与灯盏细辛注射液均对脑梗死患者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调节血脂的作用,为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丹红注射液疗效优于灯盏细辛注射液. 相似文献
6.
头穴透刺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及机制.方法 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体针组,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流变、血脂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明显减少,以头电针治疗效果为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等均明显降低,头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两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头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结论 头穴透刺电针对缺血性中风作用显著,并能显著改善血流变、血脂多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已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代谢的改善,可以使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及神经生长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运用给大鼠喂养经典高脂饲料,再用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用电针“三阴交”“丰隆”,针刺“百会”“水沟”进行治疗,检测血脂4项和脑匀浆中NGF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造模6周,高脂饲料喂养的各组大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脂(T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后,治疗Ⅰ组(脑缺血前即开始治疗)、Ⅱ组(脑缺血后开始治疗)TC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Ⅰ组TG、LDL-C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5)。HE染色可见,针刺治疗后脑水肿表现明显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Ⅱ组NGF下降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Ⅰ组NGF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Ⅰ组比较,治疗Ⅱ组NGF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降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TC、LDL-C、TG,改善脑缺血状态,升高NGF浓度,从而可减轻脑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大鼠高血脂及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建立大鼠高血脂及脂肪肝模型。方法:SD大鼠接受高脂饲料3周,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取大鼠肝脏称湿重,并取一小块肝组织,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HE染色,光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高脂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明显高于正常组;正常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明显高于模型组;病理组织学检查,高脂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轮廓基本消失,肝细胞形态不规则,大部分肝细胞肿胀呈气球样变,并可见肝细胞空泡变性,部分动物肝细胞出现点状或灶状坏死。结论: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周,可出现非常明显的高脂血症、肝脏肿大、脂肪肝及部分动物肝细胞出现点状及灶状坏死。 相似文献
10.
黄芪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黄芪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组和不同剂量黄芪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的小鼠灌服脂肪乳剂建立小鼠高脂血症模型,黄芪按18,9,4.5 g/kg剂量给小鼠连续灌胃4周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结果黄芪能明显降低TC、TG和LDL-c的浓度(P<0.05),能明显升高血SOD和GSH-Px活性(P<0.05),降低血清LPO的浓度(P<0.05)。结论黄芪能调节小鼠高脂血症脂代谢和增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