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130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553篇 |
出版年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47篇 |
2010年 | 144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为了解针刺治疗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我们选用30只大鼠进行了针刺心经经穴和肺经经穴的研究,并与空白对照组相对比,发现:2组均有降低动脉血压的作用,并能降低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升高C-肽/胰岛素比值。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升高心房肽可能是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黄芪对血压的双相调节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黄芪对血压具有双相调节的作用,即在于黄芪的补气功能。现分述如下。1 治疗低血压低血压临床表现为眩晕、疲乏甚或心悸胸闷,气促等一系列虚象证候。大多为心气不足,气血两虚,阴液亏损所致。黄芪善于补气升阳而提升血压。如治吴某,男,62岁。1996年6月5日初诊。主诉:眩晕欲倒、胸闷疲乏1月,加剧1周。患心动过缓及低血压年余,经用能量合剂、丹参制剂、阿托品等药能改善症状,近月来经用上药疗效不明显。症见面色苍白,舌胖质淡,脉 相似文献
3.
艾灸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NO、ET、SOD、MDA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艾灸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血清一氧化氮(NO)、血清内皮素(ET)、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清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以艾灸百会穴治疗48例高血压病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清NO、ET、SOD和MDA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清NO及SO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ET及MD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艾灸治疗后可使患者血压明显下降(P<0.01),血清NO及SOD水平明显上升(P<0.01);血清ET及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艾灸治疗高血压病在使患者血压下降的同时,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和调节氧自由基(OFR)产生与清除的酶系统. 相似文献
4.
参附青注射液对休克犬血压,心脏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用参附青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犬和失血性休克犬进行药效学观察。结果表明对前者可显著提升动脉压,增加心肌收缩力;对后者血压下降有部分保护作用,对心肌收缩力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5.
针刺心经经脉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了揭示针刺降压的机理,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观察针刺心经经脉对其血压和血胰岛素(Ins)、心房肽(ANP)等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以肺经经脉做对照。结果表明针刺心肺二经均有降压作用,心经组降压强度大于肺经组(P<0.05),且针刺心经降压较迅速;针刺心经可升高ANP水平,降低Ins和C-肽(C-P),增加C-P/Ins比值,与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血管紧张素、前列环素等均有改善作用。由此提示针刺降压可能是通过升高ANP、降低ATI,升高血清6-K-PGFI_α改善胰岛素抵抗等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电针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应及中枢机制探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实验用急性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电针“曲池”、“丰隆”穴,分别观察单独及协同的降压效应、电针对蓝斑核(LC)单位放电变化的影响及纳洛酮(Nal)对电针降压作用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单独针刺“曲池”或“丰隆”穴有显著降压作用、而两穴协同的降压作用明显优于单独针刺“曲池”或“丰隆”穴。电针“曲池”的降压作用可被静脉注射Nal翻转。在电针“曲池”所致大鼠血压下降时,LC单位放电活动减少,提示电针对实验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与心输出量减少关系不大,与LC神经元活动抑制有关,内源性鸦片样物质的释放可能是这一降压机制的重要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及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和靶器官损害组,中医辩证分为4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靶器官损害组血压昼夜节律显著减弱,肝火亢盛型24小时平均收缩压异常增高,痰湿壅盛型24小时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阴虚阳亢型昼夜收缩压节律明显异常,阴阳两虚型双重昼夜节律异常。结论: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密切,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多为高血压的早期正盛邪实阶段,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多为高血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单味中草药降血压,降血脂双重药理作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15种单味中草药降血压,降血脂双重药理作用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丹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26-27
随着对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研究及应用,其在反映人体血压的真实水平明显优于偶测血压(CBP)[1],已成为评价抗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采用ABPM技术观察针刺对高血压病的降压作用。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根据1978年WHO高血压诊断和分期标准,52例均为我院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岁)57.8±10.9;病程:5~25年,平均9.4年;高血压病Ⅱ期14例,Ⅲ期12例;中医辨证分型:属阴虚阳亢型14例,痰湿内阻型8例,…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分类与血脂、血压、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证侯分类的客观量度。方法本研究对11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中医证类进行分组,观察各证类组病例的血脂、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研究表明,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及气虚血瘀证组脂质变化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0.01),其中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与气虚血瘀证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及痰热腑实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组血压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及阴虚风动证组(P<0.05~0.01)。结论血脂、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类提供客观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