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1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完全免费 | 227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4043篇 |
出版年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48篇 |
2014年 | 364篇 |
2013年 | 275篇 |
2012年 | 337篇 |
2011年 | 371篇 |
2010年 | 328篇 |
2009年 | 228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112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及对肾脏保护机制: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曲池、支沟、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地机、三阴交、太冲、天枢、膏肓、肾俞、白环俞及中脘、中极穴针刺;对照组按《针灸学》取穴:肾俞、太溪、三阴交、阳陵泉、悬钟、关元、手三里、外关、阳溪、梁丘、上巨虚、内庭、滑肉门、大肠俞。2组均每日治疗2次,以临床症状体征、血糖、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等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调理脾胃针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而且对患者的糖、脂代谢和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尿白蛋白水平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可改善糖、脂代谢异常造成的进行性肾损害,改善肾血流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降低尿蛋白排泄率,抑制MCP-1过度表达,保护肾小球、肾小管,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 相似文献
2.
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北京中医药》2011,30(1):3-7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西医制定了慢性便秘的诊疗标准与指南[1-2],而对作为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之一的慢性便秘中医领域却尚未形成共识。2008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在充分地讨论后,结合国内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近况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固定方加减、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研究本病应制订统一的符合本病病理变化特点的诊断、辨证、疗效评定标准;采取前瞻性随机、双盲法对照研究;加强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5.
脾胃湿热证大鼠湿偏重、热偏重模型尿液AQP_2的变化及其在肾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脾胃湿热证湿、热偏重型之间AQP2在尿液中的变化及在肾脏组织中表达的变化规律,揭示清香散、白虎加苍术汤分别治疗脾胃湿热证湿、热偏重型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Bradford方法测定尿液中AQP2含量,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内外髓集合管、远曲小管管壁上AQP2的表达。结果:湿偏重组尿液AQP2含量明显减少,热偏重组尿液AQP2含量明显增加,而且热偏重组尿液AQP2含量更高。AQP2在肾脏的表达中,湿偏重组肾脏内外髓集合管、远曲小管管壁上AQP2表达明显比正常组、白虎加苍术汤组及清香散组减少,热偏重组表达最多。结论:AQP2对于脾胃湿热证"湿"的形成,湿、热的量化,判断湿、热的偏重具有重要的作用。白虎加苍术汤及清香散祛湿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AQP2对细胞内外体液平衡的功能而达到的。 相似文献
6.
脾胃升降与功能性胃肠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生阴阳二气应调和,升、降、出、入应协调。若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就会致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不失其常则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功能性胃肠病,多有脾胃升降失常表现。清气不升反降为泄,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浊气不降反逆,为胀,为吐,为哕,为便秘,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呕吐、功能性便秘。若“升降之气,上下不得交通”,咽膈之间,气不出入,胸膈满闷,甚或噎塞者,为食管病;气结两胁胀痛,为胆胰病;若腹满胀痛,为功能性腹痛、腹胀。提出升脾、降胃、通利气机、顺气和中、通降镇逆等法;对阳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滞不行、湿浊阻滞脘腹胀满难已者,推荐升清阳、行气滞、化湿泄浊法;对胃阴不足、胃气不降者,养胃阴,即所谓“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相似文献
7.
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保护因子、胃肠动力学、细胞内能量代谢、细胞凋亡、基因调控及相关蛋白表达、水通道蛋白、肠道微生态的变化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脾胃湿热证是机体对病因应答呈亢进性、失调性和代偿性的形态和功能的综合性病理反应;对其客观化研究需多方面、多层次进行。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18
本文论述、分析了脾胃与神志相关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阐明了中焦脾胃因其对五脏神志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性 ,对导致抑郁症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热、瘀、风、虚”的产生多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内在联系进行了剖析 ,指出在抑郁症的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气机 ,有利于升清降浊、祛痰行郁、通府驱邪、健运脾胃 ,可以达到安神定志、醒脑宁神、补虚养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北京中医药》2011,30(2):83-8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我们在充分参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相似文献
10.
《脾胃论》风药应用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脾胃论》中具体方药,从解表升散、升阳举陷、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散化内外湿邪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脾胃论》中风药的应用。并提出“辛温发散”乃是风药治疗作用的根本。以期对拓展风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