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Xubijing injection)对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患者氧利用率(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O2U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和乳酸(Lactic acid,Lac)的影响,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静滴,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2h、4h、6h、12h行动脉血及中心静脉血气分析,测定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乳酸(Lac),计算氧利用率(O2UC),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及组间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前两组的Scv02、乳酸、氧利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治疗组用药后4h6、h、12h的Scv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治疗组用药后6h、12h乳酸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同时点的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④治疗组用药后2h、6h、12h的氧摄取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西医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较单纯西医常规复苏治疗能更大程度地升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SCvO2,降低乳酸、增加氧利用率,从而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适合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流程及护理。方法对9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接受护理干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50),同时根据干预开始时患者器官功能的情况,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标准将2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器官功能轻度受损(A层)、中度受损(B层)和重度受损(C层),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器官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A、B、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2%、75%、90%,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0%、53%、40%;对照组A、B、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5%、77%、91%,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2%、54%、45%。结论规范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早期复苏流程及护理,建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降低脓毒性休克早期患者的病死率与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适合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流程及护理。方法对9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接受护理干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50),同时根据干预开始时患者器官功能的情况,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标准将2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器官功能轻度受损(A层)、中度受损(B层)和重度受损(C层),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器官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A、B、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2%、75%、90%,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0%、53%、40%;对照组A、B、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5%、77%、91%,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2%、54%、45%。结论规范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早期复苏流程及护理,建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降低脓毒性休克早期患者的病死率与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泌尿系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中前降钙素(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30例泌尿系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均给予常规抗休克和病因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U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3 d;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对照。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三组血清PCT及IL-6的含量。 结果 :PCT和IL-6水平在泌尿系脓毒性休克患者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期显著高于恢复期,死亡组高于存活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应用乌司他丁后,不同时相点的PCT、IL-6均明显降低(P<0.05,P<0.01)。 结论 :PCT和IL-6在泌尿系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起预警作用,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应用价值。乌司他丁可降低泌尿系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PCT、IL-6水平,可改善泌尿系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剂量容量负荷试验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佛山市禅城区中心
医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51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测定法
(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每搏量(SV),分析输注 100 mL 胶体后 SV(ΔSV100)与输注 500 mL 胶体后 SV
(ΔSV500)的相关性,ΔSV100 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在接受 100 mL 及
500 mL 容量负荷试验后,ΔSV100 与 ΔSV500 呈正相关性(r = 0.843,P < 0.01),ΔSV100 预测容量反应性的 ROC 曲线
下面积为 0.779,95 % CI(0.652,0.907),P = 0.000,以 ΔSV100 ≥ 8.3 % 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为 0.778,特异度为 0.603。
结论:小剂量容量负荷试验可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与传统容量负荷试验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脓毒性休克目标导向性治疗的影响,同时分析对部分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适合进行目标导向性治疗的浓毒性休克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目标导向性治疗和四逆汤;对照组仅接受目标导向性治疗。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达标所需时间、参数以及部分血清炎性反应指标等。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达目标所需要时间分别为(4.13±2.10)d、(8.45±1.89)d,观察组达标时各参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更低(P0.05)。结论:四逆汤能有效地脓毒性休克目标导向性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NF-α、IL-8等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7,(11)
目的研究非肺源性脓毒性休克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血浆多糖包被组分的变化,以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非肺源性脓毒性休克患者46例,随机分为参附组24例和对照组22例,参附组应用参附注射液100 m L静滴,对照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于0、6、24 h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每搏输出指数(SV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作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各时间点乳酸(lactate,Lac),于0、24 h抽血检测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水平,于24 h统计液体出入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结果参附组6 h的CVP、GEDVI、SV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SVRI、EVLWI无差异;24 h参附组EVLWI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分析指标均无差异;24 h参附组的Syndecan-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参附组液体正平衡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无差异。结论参附注射液可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减少早期非肺源性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潴留,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内皮多糖包被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0.
谢荣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3):0306-309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联用益气复脉冻干粉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影响。方法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根据EGDT原则给予治疗,治疗组在EGDT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粉5.2 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cv-a)CO2、ScvO2、乳酸、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 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评分,观察两组患者6 h达标率及28天病死率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乳酸及APACHE II评分降低, ScvO2、MAP、CVP水平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P(cv-a)CO2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P<0.01)。对照组6 h达标率为48%(12/25),治疗组为76%(19/25),对照组28天病死率为36%(9/25),治疗组为12% (3/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DT联用益气复脉冻干粉可以显著升高 ScvO2,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P(cv-a)CO2及病死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