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篇 |
完全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78篇 |
出版年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将青少年面瘫患者64例分为重灸翳风穴治疗组33例和常规针刺对照组31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9%。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2%);灸治1个月后机体T淋巴细胞(CD3)及T辅助细胞(CD4)明显上升,CD4/CD8比值明显改善。表明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的疗效可能与CD3、CD4、CD4/CD8比值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指压翳风穴治疗呃逆62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呃逆是临床常见症状 ,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为主要表现 ,严重时妨碍患者谈话、呼吸、饮食和睡眠。笔者 4年来采用指压翳风穴治疗呃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组 6 2例 ,男 40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6 9岁 ;病程 3~ 2 4小时 10例 ,1~ 30天 48例 ,1月~ 2 0年 4例。证属实证 5 7例 ,虚证 5例。本组均用药物或其他人介绍的一些民间办法治疗无效而来就诊。方法 :患者端坐位 ,取同侧下颌角与茎乳突连线之中点 ,以双手食指由轻到重按压 ,患者出现酸胀麻痛等针感 ,并向喉间传导刺痒感觉为佳 ,指压 5~ 15分钟 ,每日治疗 1次。手法实… 相似文献
3.
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翳风穴的解剖层次和针刺深度,为临床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新鲜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其中男尸10具,女尸5具.采用层次解剖法,逐层解剖并观察穴区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结果:翳风穴前为下颌髁突后缘,后为胸锁乳突肌腱膜及乳突前缘,向下直刺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腮腺后缘、颞下窝静脉丛,浅层布有耳大神经分支和颈外静脉,深层有枕动脉、上颌动静脉分支、翼静脉丛、颈动脉鞘和面神经、下颌神经.平均危险深度为(35.52±6.31)mm.结论:翳风穴周围有较重要的神经、血管分布,临床操作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4.
穴位注射配合化瘀汤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索针药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途径。方法 :急性发作期采用穴位(下关、翳风、丰隆、光明 )注射泼尼松等 ,缓解期服自拟方化瘀汤 (当归、川芎、鸡血藤、胆南星、蜈蚣等 )治疗本病 60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 96%。提示 :针药并用 ,分期治疗 ,可提高该病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刺翳风穴治疗面神经炎33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针刺翳风穴为主的方法治疗面神经炎33例.结果痊愈32例,显效1例,全部有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结合温灸翳风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存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0):1982-1983
周围性面瘫在针灸科临床较为常见 ,笔者针刺结合温灸翳风分期治疗本病 5 8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8例均为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3月门诊患者 ,其中男 31例 ,女 2 7例 ;左侧发病 2 5例 ,右侧发病 33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2月 ;年龄最小 11岁 ,最大 71岁 ;伴发三叉神经痛 1例 ,面肌痉挛 1例。1.2 治疗方法1.2 .1 耳后疼痛患者 ,针刺双侧合谷、太冲 ,针用泻法。同时用南京同仁堂生产的 30 g药艾条熏灸翳风 ,进行雀啄灸或回旋灸 ,使患者翳风处有温热感而无灼痛。待疼痛消失 ,按下法治疗。1.2 .2 耳后无… 相似文献
7.
重灸翳风穴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重灸翳风穴合电针与单纯电针两种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重灸翳风穴合电针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治疗组47例,重灸翳风穴加电针阳白、迎香、地仓等穴;对照组40例,单纯用电针治疗.两组均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7.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灸翳风穴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8.
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方法有很多,本文用温针翳风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1例,设对照组32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对比显示该方法有着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针刺翳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60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其中男17例,女43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 取穴: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方法:用1.5寸毫针直刺翳风穴,进针后以提插手法为主,平补平泻,行针3分钟,起针时可强刺激,不留针。 疗效标准:有效为针刺1分钟左右,患者喘平,呼吸平稳不感困难;口唇紫绀缓解转红润,听诊哮鸣音减少。无效为针刺后3分钟,诸症未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电针"翳风"治疗偏头痛7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偏头痛,属中医学的"头痛"、"头风"范畴,是由于头部某些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或某些液体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一种头痛,以反复发作为特征.笔者近年来采用独穴疗法,电针刺双侧翳风穴,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