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性脑中风包括短暂性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病位在脑之脉络。病理基础以痰瘀为主,脏虚为本,痰瘀为标;痰瘀互结、阻络壅窍是中风发病的直接原因。治疗原则有三:醒脑开窍,法重急救;痰瘀并治,法重通络;活血化瘀,法贯始终。 相似文献
2.
补阳还五汤及不同配伍组方对缺血性脑中风后大鼠神经增殖作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及不同配伍组方对缺血性脑中风后大鼠神经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开颅电凝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24h后,用随机电脉冲刺激仪每天刺激2h,连续15天,造成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分为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补阳还五汤组、补阳还五汤去地龙组、当归补血汤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进行干预治疗)。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5-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的表达。结果补阳还五汤组和补阳还五汤去地龙组大鼠海马区域中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存在,排列密集,部分呈簇状聚集,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脑缺血侧海马区域BrdU阳性细胞数与对侧比较显著增多(P〈0.05);当归补血汤组与模型组和大鼠海马区域BrdU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促神经增殖作用优于当归补血汤。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合并症多的特点,是中老年致病和致残的主要疾病。近年来研究认为,脑血管病发生与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自由基攻击细胞膜结构,造成神经细胞质膜和亚细胞膜破坏,微血管损伤,线粒体功能衰竭和蛋白降解加速等,从而使细胞功能丧失。而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光甘肽过氧化酶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在脑缺血、缺氧时的抗氧化作用亦日益受到人们的 相似文献
4.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血浆内小分子的变化,研究缺血性中风导致的代谢异常变化及通塞脉微丸对异常代谢的调节作用,寻找缺血性脑中风模型可能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探索通塞脉微丸的代谢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凝法造成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通塞脉组和阳性药组,每组8只。通塞脉组按生药量13.2 g.kg-1.d-1灌胃给药,阳性药组给予尼莫地平32 mg.kg-1.d-1,模型组、假手术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7 d。采集模型组、假手术组血浆和通塞脉组、阳性药组大鼠给药第1,3,7天的血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血浆中内源性分子进行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模型,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的丙酮酸、牛磺酸、羟脯氨酸的含量明显升高,而乳酸、甘油酸、氨基丙二酸、果糖、色氨酸和亮氨酸显著下降,提示血浆中这9种内源性物质为脑缺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通塞脉微丸给药使得上述内源性物质(除牛磺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通塞脉微丸可以使造模后大鼠血浆中异常变化的代谢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其药效作用可能与其对相关代谢途径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药配合中医传统作业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后上肢痉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中医传统作业疗法对缺血性脑中风后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 :78例有上肢痉挛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采用中药配合作业疗法的治疗组和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 39例患者除接受常规治疗外 ,还接受中药配合中医传统作业疗法。中风痉挛患者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每天 1剂 ,10剂为 1疗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结果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要接受Ashworth的上肢评定。两疗程治疗后治疗组评定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中药配合中医传统作业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60例,总有效率达93.3%。 相似文献
7.
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资料表明缺血性脑中风发病存在着昼夜节律性差异,与人类的“生物钟”有关。笔者应用中国的“生物钟”——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90例病例均为1999年5月~2002年8月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 相似文献
8.
康栓胶囊对缺血性脑中风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康栓胶囊对小鼠急性脑缺血和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脑梗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神经结扎法及参照Zea longa法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康栓胶囊能显著延长急性脑缺血小鼠呼吸维持时间;显著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塞范围,并改善神经行为功能障碍。结论:康栓胶囊对实验性缺血性脑中风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脑中风的根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益气化淤则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根本大法。补阳还五汤作为益气活血法的代表药方,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主要是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达到治疗的目的。(1)改善脑循环和能量代谢。(2)改变血液流变性。(3)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4)降低脑缺血性损伤后的损害作用。(5)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10.
针刺组穴对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以及针刺的最佳组方配穴,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在大脑中动脉缺血后48小时采用针刺“中脘、天枢、气海、血海、三阴交、丰隆、合谷、太冲、百会”组穴,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其脑组织大脑皮质Bcl-2、Bax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凋亡细胞的分布。结果:实验组Bcl-2阳性细胞数高于常规组,Bax阳性细胞数低于常规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作者所采用的针刺方法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