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1篇 |
免费 | 322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49篇 |
内科学 | 5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55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61篇 |
中国医学 | 17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79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226篇 |
2011年 | 227篇 |
2010年 | 173篇 |
2009年 | 143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与冯世纶教授对《伤寒论》的六经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六经来自八纲,系表、里、半表半里各分阴阳,即三阴三阳.提出辨证施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通过先辨八纲,再辨六经,最后辨方证,合理运用经方以提高临床疗效.验证于临床,应用经方小青龙汤治哮喘、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脾虚腹胀、乌梅丸治慢性结肠炎等疑难杂症,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周衡教授致力于《金匮要略》研究50余年,湖南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湖南省名中医.我国知名仲景学说研究专家,中国中医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首任委员、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挖掘、整理主校《金匮要略》首注本《金匮方论衍义》,并多次担任《金匮要略》全国教材编委及《中医药高级丛书·金匮要略》副主编, 相似文献
3.
王永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7-7
白头翁汤本是《伤寒论·厥阴篇》用于治疗热利下重的方药,本人通过加减治疗湿热蕴结证,扩大了白头翁汤的使用范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应用经验做以下总结。 1方药来源与方证分析 白头翁汤始见于《伤寒论·厥阴》篇[1]。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2]“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热利下重,说明了疾病的症状与病因病机。“热利”二字说明白头翁汤所治疗的痢疾的病邪性质是热邪。白头翁汤主治肝经湿热下迫大肠,热邪损伤肠膜,引起大肠传导失司所致的热利。肝风夹热下迫大肠,故会出现腹痛。肝郁化火生风,风火相煽,往往挟有毒邪。热淤血壅,损失肠道脉络,故出现便血,粘液便,肛门有下坠、坠胀之感,下利不畅、滞涩难出、里急后重等下重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段从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8):116-117
目的:观察分析半夏厚朴汤在治疗“梅核气”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方法以半夏厚朴汤为基础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可加入相应的药物配伍使用。本文收集近五年的62例临床诊治病例进行分析报告。结果服药15~60天后症状完全消失36例,明显减轻21例,无明显症状减轻5例,总有效率91.935%。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5):109-109
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医大师张学文、张琪、李振华、郭子光,著名中医学家孙光荣、唐祖宣、米烈汉、黄煌等教授的指导支持下,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医圣祠经方碑林”在第十一届南阳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期间奠基,现征集书法作品,具体事宜如下: 相似文献
6.
叶常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4):121-122
〈伤寒论〉太阳病篇中以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具有益气养血、缓急止痛之功,方中有补有散、能敛能缓,以之作为缓急止痛的基础方,通过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结合,用于治疗多种痛证. 相似文献
7.
邱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5):22-23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着临床实践的一部经典著作。本人在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及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期间,在全国第四批指导老师吴允耀主任指导下,对《伤寒论》五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兹加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中医的方剂中,药物剂量是众所周知的不传之秘,是中医有很强的经验性的重要体现。本文意在探究张仲景时代的方剂剂量的现代转换,和一些用容量计量的但是药材密度不同的药物的现代的具体重量问题,以及从古方的剂量上面来看待现在的毒性药这个问题和简单的一些认识,有助于我们对经方的学习研究和提高对临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