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52篇 |
国内免费 | 45篇 |
完全免费 | 1749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3046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28篇 |
2019年 | 160篇 |
2018年 | 189篇 |
2017年 | 440篇 |
2016年 | 488篇 |
2015年 | 711篇 |
2014年 | 1961篇 |
2013年 | 1628篇 |
2012年 | 2487篇 |
2011年 | 2699篇 |
2010年 | 2483篇 |
2009年 | 1901篇 |
2008年 | 1810篇 |
2007年 | 1601篇 |
2006年 | 400篇 |
2005年 | 415篇 |
2004年 | 399篇 |
2003年 | 343篇 |
2002年 | 283篇 |
2001年 | 277篇 |
2000年 | 201篇 |
1999年 | 157篇 |
1998年 | 402篇 |
1997年 | 376篇 |
1996年 | 292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192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方案)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7):7-8
1诊断1.1诊断要点⑴有确切的糖尿病病史,病程常在6~10年以上;⑵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在6个月内连续2次>20μg/min(或>30mg/24h),甚至显性蛋白尿(>0.5g/24h)或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常伴有高血压,眼底可发现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所讨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以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基础,参考2009年8月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制定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兼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协作组临床推广验证方案的精华,确定DPN的中医病名为消渴痹证,对DPN的中医病因、病机、病位、演变规律、临床分期、辨证施治、成药治疗、外治疗法、疗效评价标准等分别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广和发挥中医药在治疗DPN中的特色与优势,规范DPN的诊疗行为,促进DPN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升。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不属于该规范研讨范畴。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肾病10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2003年12月~2005年12月来我院中医科以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年龄在42~68岁之间,男43例,女57例;糖尿病病史最短1a,最长30a,合并糖尿病肾病最短3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丹参方,探索其多成分-多靶点-多疾病相关关系.方法:针对方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参素、隐丹参酮、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龙脑等9个活性成分,依据PubMed中相关文献知识构建多成分-基因网络,进而用OMIM数据库中的心血管相关疾病-基因关系数据,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多成分-多基因-多疾病网络模型.结果与结论:网络分析表明,这9个活性成分可调控PPARG,ACE,KCNJ11,KCNQ1,ABCC8等42个心血管相关疾病基因表达,涉及糖尿病、高胰岛素型低血糖症等30种疾病,提示复方丹参方具有新的临床适应症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的10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两组.两组给以相同饮食、运动、教育、降糖和对症处理,治疗组采用中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单纯用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测定24 h尿蛋白总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24 hUpro)、血肌酐(serum creatimine,SCr),肌酐清除率(serum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糖(plasma glucose,PG)、血压(blood pressure,BP),记录开始透析治疗时间.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24 hUpro、SCr降低、CCr升高(P<0.01),而且优于对照组(P<0.05,P<0.01);而BUN、PG、BP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肾脏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联合贝那普利方案可明显降低SCr和24 hUpro、升高CCr,对肾功能改善优于单纯贝那普利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药降血糖活性成分主要分为皂苷、多糖、黄酮、生物碱4大类。该文综述了这4类具有降血糖活性的中药成分对于实验性高血糖动物模型的降糖效果和降糖机制,总结了其近5年国内外药理研究进展。为降糖活性物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及对肾脏保护机制: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曲池、支沟、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地机、三阴交、太冲、天枢、膏肓、肾俞、白环俞及中脘、中极穴针刺;对照组按《针灸学》取穴:肾俞、太溪、三阴交、阳陵泉、悬钟、关元、手三里、外关、阳溪、梁丘、上巨虚、内庭、滑肉门、大肠俞。2组均每日治疗2次,以临床症状体征、血糖、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等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调理脾胃针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而且对患者的糖、脂代谢和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尿白蛋白水平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可改善糖、脂代谢异常造成的进行性肾损害,改善肾血流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降低尿蛋白排泄率,抑制MCP-1过度表达,保护肾小球、肾小管,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 相似文献
8.
复方丹参滴丸防治大鼠早期糖尿病肾脏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考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大鼠早期糖尿病肾脏损害的疗效。方法:采用高糖高脂喂饲加低剂量STZ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肾病模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12周,动态观察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尿等指标。结果:复方丹参滴丸大剂量时可降低血糖、减少尿微量白蛋白、减轻肾脏肥大、减少尿量,而中低剂量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疗效优于氯沙坦。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大剂量时有改善实验性大鼠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主要是改善微量白蛋白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医"治未病"及"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的特异性损害,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由于诸多原因,血糖达标率很低。运用中医“治未病”和“络病”理论,抓住糖尿病络脉瘀阻这一根结,在治糖的同时积极治络,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科学实验研究证实,积极运用有效的活血通络药物对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早中期进行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微血管保护、防治糖尿病早中期的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研究证实,活血通络药物有独立于降糖药物以外的络脉保护作用,糖尿病病程中微血管的保护贵在早,甚或在发病之前。 相似文献
10.
通络益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通络益肾汤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4期DN患者60例,分为通络益肾汤治疗组、络汀新对照组各30例,疗程均为60 d,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尿蛋白排泄率、血糖、血脂、血流变性、肾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在改善DN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在降低尿蛋白排泄率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血流变性、血脂、血糖方面,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络益肾汤可明显改善D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排泄率,能显著降低其血糖、调节血脂代谢紊乱,改善血流变性指标。提示通络益肾汤对DN患者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