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完全免费 | 190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528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167篇 |
2009年 | 134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47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对475例RA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与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X线分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证型在病程、病情活动情况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年龄、主要实验室指标、放射学改变方面亦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75例患者中,湿热痹阻型最多,占41.7%;其次为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型,占10.9%。结论 湿热痹阻型病程短,病情重,且多见于疾病活动期,并易与瘀血相合致病,故临床RA活动期多见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证。 相似文献
2.
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方法将60例活动期RA患者分为肺功能降低组和肺功能正常组,观察2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指标、健康指数(HAQ)积分、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及调节T细胞(Treg)的变化;采用肺功能仪检测活动期RA患者肺功能。结果60例活动期RA患者中,肺功能降低42例(70%),肺功能正常者18例(30%)。与肺功能正常组比较,肺功能降低组血红蛋白明显降低(P〈0.05),其小气道阻塞差异率为60%以上,通气功能差异率为20%~30%;关节肿胀积分、15m步行时间、双手握力、倦怠乏力及X线分期显著升高(P〈0.05或P〈0.01)。Spearman相关分析得知,活动期RA患者肺功能参数与关节疼痛得分、关节压痛得分、双手握力、白细胞、红细胞、CD4+Treg、CD25+Treg、CD4CD25Treg、CD4+CD25+CD122Treg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关节肿胀得分、晨僵时间、15m步行时间、食少腹胀、症状总积分、IgM、IgA、补体C3、类风湿因子、x线分期均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活动期RA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肺功能改变,肺功能变化以小气道阻塞、通气功能减退为主,并且与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呈高度相关性,所以定期动态观察RA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对早期肺功能损害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膜中血管生成增加是造成滑膜炎、血管翳生长、骨和软骨破坏及骨赘形成的原因。血管生成是一个由促血管生成和抑血管生成介质调控的复杂过程。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中有许多促血管生成因子被表达,它们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促血管生成和抑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应用阻抑血管生成药物(包括清除病灶和促血管生成因子)治疗RA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2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李先加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2):15-16
本文以223例真布病为研究对象,以五味甘露汤药浴配合藏药口服进行治疗,结果有效21O例,占94.15%;无效13例,占5.85%。药浴对RA滴度影响,转阴44例,占19.8%;下降102例,占45.7%;增加38例,占77.5%;无变化39例,占17.5%。上述结果提示藏药浴五味甘露汤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其促进西药减量及稳定病情的作用。方法:1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蜂针疗法加西药治疗组(蜂针治疗组)50例,西药对照组50例。西药对照组口服甲氨喋呤(MTX,每周1次,每次7.5mg)、柳氮磺吡啶片(每天3次,每次0.5g)、美洛昔康片(莫比可,每天2次,每次7.5mg);蜂针治疗组在口服上述西药的同时,加用蜂针疗法,根据RA发病部位,以局部取阿是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疗程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西药用量、不良反应和治疗后3个月病情复发情况。结果:蜂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在改善症状和体征(关节疼痛度、肿胀度、压痛度、活动度、握力、晨僵)的积分方面,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蜂针治疗组的美洛昔康及MTX的用量、病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西药对照组(P<0.05,0.01)。结论:蜂针疗法加西药治疗RA的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蜂针疗法不良反应少,具有促进西药减量、减少病情复发率和稳定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及从肝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从发病部位来看,RA与肝关系密切,肝血不足为RA重要内因,肝失疏泄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而RA所表现的情绪不稳、抑郁等肝失疏泄症状,也有现代医学的研究基础。揭示了肝与RA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体外培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RNA含量的影响。方法培养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分为青藤碱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经青藤碱干预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MMP-3mRNA的表达。结果经青藤碱干预后的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增殖率受到显著抑制(P〈0.05),其中高剂量组的改变差异尤为显著(P〈0.01)。MMP-3的mRNA表达水平较之空白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且高剂量纽的差异尤为显著(P〈0.01)。结论青藤碱可以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增殖并下调MMP-3的表达,推断这可能是青藤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机理。 相似文献
8.
益肾壮督治其本,虫蚁搜剔治其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类风湿关节炎是难治性疾病之一,病机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其治疗主要要抓住益肾壮督和虫蚁搜剔两个方面。1益肾壮督邪气之入侵及病情之发展,与肾督关系甚为密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多见于中年女性。其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有统计证实超过1/3的RA患者在患病的8a内丧失工作能力,患病10a后50%的患者轻度残废,17a后80%的患者中度残废。综合康复疗法包括关节活动训练、肌力增强训练、运动疗法、康复体操、作业疗法、日常生活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明显阻止或延缓RA患者残疾的发生。现将近几年来国内外类风湿关节炎康复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清热活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清热活血方和清热活血方联合甲氨蝶呤片(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42例湿热瘀阻证RA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71例和中药+MTX组71例,中药组口服清热活血方每次200ml,每日2次;中药+ MTX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口服MTX,每次10mg,每周1次,两组均治疗24周.分别于治疗0、4、12、24周采用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反应标准为疗效评价指标,并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DAS28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24周后两组较治疗4周时的DAS28评分也出现明显下降(P<0.05).治疗12周中药+ MTX组ACR20、ACR50达标率明显高于中药组(P<0.05).除C反应蛋白(CRP)、动态红细胞沉降率(ESR)外,两组ACR反应标准中的各项指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进一步提高(P<0.05或P<0.01);在CRP方面中药+MTX组起效较快,治疗4周后即开始下降(P<0.01);在ESR方面两组起效均较慢,治疗12周后才有所降低(P<0.01).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中药+ MTX组.结论 单独应用清热活血方可有效控制疾病活动度、改善风湿病情,较之联合MTX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早期建议联合应用MTX,以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