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2篇 |
完全免费 | 158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17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111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200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186篇 |
2011年 | 166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经络学说在中药透皮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中药透皮治疗,即中药贴敷法,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国外“透皮给药治疗系统”的出现,这一方法日益得到人们重视。国内已有不少人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透皮给药治疗与中医经络腧穴相结合,为中医外治法开拓了广阔前景。中药透皮给药治疗有独特的经络传导途径,辨证选择中药经皮给药的腧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大特色。因此研究不同穴位对中药透皮吸收的影响,经络腧穴在透皮治疗中的作用,以及选择中药透皮部位都对中药透皮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探讨经络腧穴在透皮治疗中的作用。1 经络学说是中药透皮治疗的主…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喘敷灵三伏天穴位贴敷防治缓解期小儿哮喘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90例患儿分为3组,即治疗组(30例,给予中药喘敷灵三伏天穴位贴敷)、西药组(30例,用西药普米克吸入,疗程1年)和对照组(30例,在缓解期不给予任何处理药),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血清体液免疫(IgE、IgA、IgG)、细胞免疫(Eos、IL-4、IEN-γ)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体液免疫中IgA、IgG优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治疗后体液免疫中IgE和细胞免疫诸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治疗组治疗后比较,IL-4水平西药组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 中药喘敷灵三伏天穴位贴敷可显著改善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状态,从而减轻和控制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5.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及免疫机制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1124例。取双侧定喘、肺俞、膏肓及膻中穴,进行中药贴敷,于每年三伏、三九天使用,伏九天各3次,每次贴0.5-2h,连续贴3年为1个疗程。结果: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的哮喘患儿其发作次数减少。FVC、FEV1、PEF、FEF均升高;免疫球蛋白IgE降低,IgA、IgG升高;细胞因子IL-4降低,细胞因子IFN-γ升高。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能调节机体免疫力,纠正TH1/TH2的比例失衡,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面瘫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运用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面瘫45例,并与单纯电针治疗30例对照,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7.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在病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故在民间流传甚广。 相似文献
8.
辨证贴药对过敏性哮喘患者IL-5及ECP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的治哮机制。方法:将209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辨证贴药组125例,脱敏组84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介素5(IL-5)及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穴位敷贴后患者的IL-5及ECP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且辨证贴药组对IL-5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的治哮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患者体内系列细胞因子及其毒性蛋白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伏九天中药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伏九天对 98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肺俞、定喘、膏肓、膻中 ,其哮喘发作次数明显降低 ,成人组及儿童组 P值均 <0 .0 1。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 T细胞亚群 ,血清 Ig A、Ig G、Ig M。结果表明 :伏九天中药贴敷 ,与治前相比能使患者 CD8升高 ( P<0 .0 1) ,CD4/CD8比值降低 ( P<0 .0 1) ,CD3 升高 ( P<0 .0 5 ) ,Ig A升高 ( P<0 .0 1)。证明穴位贴敷可以调节 T细胞亚群及水平 ,提高病人抗病能力 ,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 ,降低哮喘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代针膏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将93例消化性溃疡(PU)患者随机分为穴敷组33例、针灸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经治疗1月,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7.88%,88.67%,63.33%,胃镜总有效率分别为84.85%,86.66%,63.33%;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代针膏穴敷与针灸均明显减少溃疡面积(P<0.01),使幽门螺杆菌(HP)明显消失(P<0.05),使血清IgG,IgM明显升高(P<0.05)。说明代针膏具有类似针灸的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