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33个单穴主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单穴的主治作用进行科学的验证,为单穴主治作用的确定提供临床依据.在52项研究中,有40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1项研究显示2组疗效相当;1项研究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不如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观察周期内,针灸单穴治疗病症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月鱼体表的类穴位结构及其类经络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月鱼是否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方法:将成年新月鱼放入30μM DiA水溶液中3小时,再放入自来水中20分钟,然后经10%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结果:在显微镜下标记物呈亮圆点状,大多标记物单个分布,部分标记物成簇(2-5个/簇)分布,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部.标记物在头部的分布围绕眼眶呈环状分布,在眼周后、下3/4象限呈两条弧线排列,至前上1/4象限汇合称一条弧线;在躯体部,可观察到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六条线,分别位于鱼背侧起第2、4、6、7、8、9排鱼鳞上,每条线上标记物最多可达22簇,少则7簇,每簇标记物1-5个.标记物在尾部呈3-4条排列.结论:1)新月鱼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2)动物皮肤感觉器官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而是若干感觉器官聚集成簇,若干簇又有规律的沿躯体长轴排列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相似文献   
3.
G氏压痛点与中医穴位相关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湘 《中国针灸》2007,27(12):911-913
目的:通过探讨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压痛点与中医穴位的相关性,进行中医穴位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点区局部玻璃酸酶注射法等。结果:按G氏压痛点的标准,躯体的压痛点增加为50余组,与中医穴位相对照,二者均有压痛的性质,有压诊放射痛的性质,有局部索状、结块状纤维性硬韧变化等。结论:G氏压痛点和中医穴位均为身体病症的炎症性反应点,具有诊断和治疗的意义。相对健康者的这些部位多是肌腱筋膜附着在骨关节的部位,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和对内外环境各因素敏锐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4.
太冲穴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冲穴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位于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具有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清肝养血之功效.近4年来太冲穴单穴或处方配穴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在治疗机理、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现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形象观察环跳穴的解剖结构和逼真模拟针刺过程,探讨穴位进针的安全性,提高临床针刺疗效。方法:在VOXEL-MAN平台中结合腧穴解剖学知识,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技术对环跳穴相关肌肉组织进行交互式分割,对神经血管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重建;以运行脚本的方式来获取环跳穴的三维进针动画。结果:完成环跳穴下解剖结构三维可视化,实现环跳穴在可视人体中的定位与表达,逼真模拟环跳穴的三维虚拟针刺过程,获得环跳穴的三维进针动画。结论:有助于立体显示环跳穴的解剖结构和逼真模拟针刺过程,有助于系统地观察到环跳穴周围各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探讨穴位进针的安全性、提高临床针刺疗效奠定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陆永辉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57-757
地仓穴位于口角旁,由于面部神经血管丰富,特别是嘴唇口角处组织致密,痛觉敏感,如果定位取穴不准确,针刺操作不恰当,不但容易引起口角局部疼痛不适,而且也会影响临床疗效.笔者对地仓穴的定位作一探赜,以供同道研究参考. 1 近代之前地仓穴的定位 地仓穴,最早记载于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1]:"一名会维,挟口旁四分,如近下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止吐膏穴位贴敷预防肿瘤化疗后呕吐的效果。方法将98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结合静脉注射昂丹司琼治疗,对照组单纯静脉注射昂丹司琼治疗,观察两组预防化疗后呕吐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化疗后呕吐总有效控制率为93.9%,对照组为79.6%,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止吐膏穴位敷贴联合静脉注射昂丹司琼预防化疗后呕吐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以主治作用命名的腧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以主治作用命名的腧穴申旭德(新疆中医学院830000)关键词针灸疗法穴位研究文献多年来担任腧穴学教学工作,对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记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感触颇多,古代医家对腧穴名称是从天文、地理、生物形象及人之生理病...  相似文献   
9.
对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简称国标)中部分腧穴的定位进行了探讨。结合解剖学、古代文献记载及教学经验分析国标中臑会、承山、风市、中渎、头临泣、阴包、少商穴的定位,并提出相关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总结和分析穴位电阻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思路,收集了1990-2011年的相关穴位电阻检测方面的文献,探讨不同检测类型仪器的优势和不足.穴位电阻的检测技术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这些技术通常用来进行腧穴定位和临床诊断,检测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电路模型的改进,可连续检测更长时间、介质干扰更少等.但以往研究往往集中在皮肤电阻的检测,由于皮肤电阻并不等于穴位电阻,等效电路的设计不能反映穴位内部细胞、组织和神经的情况,而且检测技术也存在缺陷,主要影响因素如电极极化、接触介质和穴位解剖特点等难以排除,使得穴位电阻不能成为临床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别的有效依据.针对上述穴位电阻研究的技术手段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需要通过修改技术方法、电路模型设计,并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等使研究更加符合生命活体系统的要求,在穴位电阻研究中考虑人体的电感等,在仪器的设计中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实验设计能充分体现穴位内部的电阻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