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检测深吸气量(IC)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32例稳定期COPD患者,吸入沙丁胺醇前后,观察6分钟行走距离(6MWD),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量(IC)等指标,以MMRC进行呼吸困难的分级,比较用药前后各变量变化的统计学意义及肺功能各变量与6MWD的相关性。结果:用药后FEV1和FEV1/FVC均有所改善,但与用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IC较用药前比较有显著增加(P〈0.05),6MWD用药后较用药前有显著提高(P〈0.01);用药后呼吸困难评分的下降较用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IC的变化(△IC)与6MWD的变化(△6MWD)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r=0.5818)。结论:IC的改变与呼吸困难和运动耐力的改变有更好地相关性,IC的测定较FEV1更能评价COPD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布他林联合氨茶碱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就诊的158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9例。对照组常规行特布他林治疗,试验组特布他林联合氨茶碱治疗,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治疗后肺功能、运动耐力、炎症反应。结果连续治疗7d后,试验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FVC分别为(3.35±1.07)L、(2.01±0.39)L、(60.04±5.26)%,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7d后,试验组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0.96±0.36)ng/mL、(98.14±19.12)pg/mL,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6min步行距离(6MWD)值为(289.64±35.62)m,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行特布他林联合氨茶碱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运动耐力,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噻托溴铵+低流量吸氧对稳定期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稳定期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144例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采取治疗方法不同实施分组。临床对7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噻托溴铵+低流量吸氧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对7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低流量吸氧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完成3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为(1.50±0.19﹚L,FVC为(2.50±0.42﹚L,FEV1/FVC为(64.79±7.13﹚%,对照组FEV1为(1.29±0.17﹚L,FVC为(2.25±0.37﹚L, FEV1/FVC为(57.29±6.7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稳定期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采用噻托溴铵+低流量吸氧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以及患者的肺功能症状可以获得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慢阻肺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15年2月~2016年6月稳定期慢阻肺患者128例随机分两组.单一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联合组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稳定期慢阻肺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影像学复常时间、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前和用药6个月患者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等生化指标的差异;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患者稳定期慢阻肺治疗效果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症状缓解时间、影像学复常时间、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单一组(P<0.05);治疗前两组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6个月联合组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等生化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单一组有3例恶心呕吐,2例口腔真菌感染;联合组有2例恶心呕吐,2例胃部不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慢阻肺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加速症状消退,缩短治疗时间,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4335-4336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有呼吸衰竭以及肺功能严重程度将其分为5组,并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6组的日间肺功能、夜间睡眠以及血气指标进行监测分析。这60例患者的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与FEV1%预计值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TB90则与其表现为负相关;患者日间的血氧分压(PaO2)与平均血氧饱和度正相关,与TB90则为负相关。夜间低氧在轻中度慢阻肺患者中也有着一定的体现,单纯从肺功能状况确定是否需夜间氧疗是远远不够的,日间血氧分压能够为患者的夜间氧疗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河南医学研究》2016,(9)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夜间低氧和日间呼吸衰竭与肺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71例,另选同期收治的肺炎治愈、日间血氧饱和度(SaO_2)正常、FEV1/FVC>70患者71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夜间睡眠、日间肺功能和血气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FEV1预计值越低,TB90发生率越高;日间PaO_2越高,TB90发生率越低;FEV1预计值越低,MSaO_2、LSaO_2越低;日间PaO_2越高,MSaO_2、LSaO_2越高。结论轻中度慢阻肺患者可出现夜间低氧,临床不能仅通过患者肺功能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夜间氧疗,患者日间PaO_2指标对于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夜间氧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