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篇 |
完全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9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病证结合证候模型研究基本思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精华,证候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与依据。因此,证候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与关键问题。但是,证候研究经历大约50年后仍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证候的本质规律没有被揭示,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证候研究缺乏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而从基础到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桥梁就是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结合中医整体观和平衡观以及现代心理应激理论,以心理应激反应为切入点,提出研究假说:中医学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具体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采用“方-证-效-脏腑功能本质”的研究思路。通过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模型模拟“肝失疏泄、情志异常”的综合病理变化过程?就已取得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认为:肝主疏泄之所谓“疏泄”。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Fos蛋白表达的变化有关,表现出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多环节的作用特点;作用的脑区涉及到下丘脑(包括不同核团)海马,杏仁核等: 相似文献
3.
中药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与计算理论研究思路与策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中药化学组成和药效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辨析,阐明中药复杂组效关系是中药学科领域的重大难题。开展中药复杂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和计算理论研究,对于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发展及现代中药创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获取中药化学分析数据和药效检测数据基础上,使用药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发现关键药效组分,并通过多组分药效预测模型对药效组分配伍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构建药效作用的多因素调节网络模型探索中药的多种药效组分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5.
经方"药对"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方〔1〕〔7〕 ,一般指东汉·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之方。药对〔8〕〔13〕,也称对药 ,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形式 ,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它构成简单 ,却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 ,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特点之一。后世方剂尽管浩如烟海 〔11〕,但细究起来 ,常能从中看出经方“药对”的影子 ,如桂枝配芍药、芍药配甘草、桂枝配附子、麻黄配石膏、干姜配黄连等。研究经方“药对”的配伍规律 ,对提高临床疗效 ,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以及挖掘和提高中医药理论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能为复方配伍… 相似文献
6.
7.
再论证候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证候学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证候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在生命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反映疾病的过程及其相互依存和联系的复杂关系.研究证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临床精确选方用药,从而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略论壮医的证治特点及其研究思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壮医 ,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学。壮医与中医都属传统医学 ,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壮族的人文特点以及壮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 ,使壮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现试就其证治特点进行扼要论述 ,以探讨其研究思路。1对证的认识特点壮医认为 ,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状况的综合反映。病只有两种“证” ,即阴证和阳证 ,阴证与阳证是以寒、热和虚、实来辨别的 ,阳证多为热证、实证 ;阴证多为寒证、虚证。或更具体地分为阴盛阳衰证和阳盛阴衰… 相似文献
9.
中药性味归经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卢训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03-804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不应满足于找出并认识药物四气定性的某些内在规律,还需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多层次、多靶点、多因素、动态地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本质上揭示其科学内涵;中药五味现代研究的重点是五味的实质,但五味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应在进一步加强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着眼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将“味”的物质基础(药物的化学成分)、功能、药效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丰富其科学内涵;中药归经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是全面探讨归经的物质基础,并从分子水平阐明这一理论所涉及的现代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等问题,揭示其归经之实质。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