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篇 |
完全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0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中医湿毒辨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痹痿证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在祖国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机,其早期类似痹症,后期类似痿症.<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 相似文献
2.
重症皮肌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肌炎(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中的一种,可引起横纹肌的非化脓性炎症。皮肌炎是指在肌炎的基础上出现皮疹,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及全身多个部位的横纹肌受损,并出现典型的皮疹。临床上出现声音嘶哑、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肢体活动障碍及Gottron征等。现将本院收治的8例重症皮肌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历介绍
例1:男,54岁。因颜面部红斑20d,加重伴乏力1周,于2004年1月6日收住入院。患者20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部红斑,不痒,未在意,后皮疹渐增多至颈胸部、背部、双手背及小腿,1周前感全身乏力,双上臂肌肉酸痛,上肢抬举及下蹲困难,无吞咽困难,无发热。患者于2003年6月发现左下肺癌,病理示小细胞未分化癌,行肺叶切除术,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组主要累及横纹肌,呈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改变伴肌无力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以肌肉酸痛、麻木不仁、四肢沉重、甚至肌肉萎缩为其特征。前者仅有肌肉病变而无皮肤损害,后者常具有特征性皮肤表现。本病较为少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据欧美国家报道,在16岁以下儿童中患病率为1.9/106。本病在祖国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类似于“痿证”、“痹证”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使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加味五味消毒饮;治疗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在肌肉疼痛、发热程度、肌力、CPK、ESR改善方面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32例皮肌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如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0)
皮肌炎以皮肤和肌肉的炎症为主要表现,是肌肉、皮肤一种非感染性疾病.呼吸困难、膈肌肋间肌病变或间质性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是本病死亡的原因之一[1].因此,早期积极治疗并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认识。方法对8例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例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X线/CT检查均有双肺弥漫性病变,肺功能均存在弥散功能降低。8例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6例病情好转,2例死亡。结论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肺组织病理活检;合并间质性肺炎是皮肌炎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糖皮质激素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80例患者分期分型,同时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单证的发生率:气虚证60.0%、阴虚证56.3%、血瘀证63.8%、痰湿证75.0%和火热证86.3%;证候组合形式以三证最多,证候组合形态最常见的为痰热瘀证;活动期血瘀证高于稳定期,而气虚证和阴虚证则低于稳定期;重型组阴虚证明显高于轻型组。.结论本病基本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且与病情分期分型有一定相关性,辨证时多为复合证。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