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则对肺病咳喘的辨治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论述痰饮病的脉因证治,极为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后世医家论治痰饮病,莫不奉为圭臬。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论痰饮,全宗《金匮》痰饮篇;喻嘉言《医门法律》论痰饮,对仲景方论推崇备至;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治痰饮,亦本《金匮》痰饮篇创立的原则而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笔者在肺系咳喘的治疗中,亦颇受启迪,宗其治则,灵活化裁,屡获效验。兹结合临床,将痰饮病治则对肺系咳喘的辨治意义作如下探讨。1痰饮是肺病咳喘的基本病理因素《金匮》痰饮篇把痰饮与咳嗽合为一篇,显然昭示后人:痰饮是咳喘…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痰饮致病特点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痰饮是《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导致痰饮病,还会引起诸如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奔豚气、心悸、腹满痛、呕吐、妊娠恶阻病症。痰饮致病的症状特点是:痞坚胀满塞感,呕吐涎沫,咳喘,短气,冷痛重感,悸动,鸣响,口干或渴。其病机特点有:饮好流动,为病广泛复杂;饮属阴邪,易阻遏阳气;饮邪有形,常扰乱气机;饮邪伏留,病势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3.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第12篇第15条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论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然对其中“痰饮”为“广义”还是“狭义”?“温药和之”是何意?历代医家则见解不一。笔者疏正于后,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4.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9):4-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痰饮病的命名与分类1.1 《金匮要略》痰饮的含义 “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解字》曰:“澹,水摇也”,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脉经》与《千金翼方》中均作“淡饮”。至宋·杨仁斋《直指方》才将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四逆汤有祛寒救逆、助阳通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痰饮性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1痰饮的基本概念
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9.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本文从痰饮的形成,饮邪的性质及特点,温药的功效综合分析,阐述痰饮病必用温药,说明温药既可温化饮邪,又可调节水液代谢,杜绝痰饮生成之源。而"和"者,调和也,应以温化、温运为原则。所谓"温药和之",就是使用温运、温化一类药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而达到扶正祛邪,助阳化饮的目的,对后世治疗痰饮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匮》痰饮病篇第十五条明确提出痰饮病的治则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旨在讨论仲景这一治则制定的依据、内容及在《痰饮病》及相关篇章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