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1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215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42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199篇 |
2012年 | 270篇 |
2011年 | 230篇 |
2010年 | 234篇 |
2009年 | 196篇 |
2008年 | 201篇 |
2007年 | 177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痛风病机与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根据痛风的病因及证候特点,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提出痛风的病因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损伤脾肾,阳气亏损,寒湿内盛,而成虚实夹杂之证。认为临床治疗以分期辨证为好,即痛风的急性期以祛邪为主,间歇期健脾利湿,慢性关节炎期益脾肾活血,痛风性肾病期补养为主,并指出用药要点。 相似文献
2.
3.
二妙丸系列类方有效部位群药效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比较二妙丸系列类方(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及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抗湿热下注证及痛风药效的关联性。方法:采用醋酸刺激引起小鼠扭体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小鼠高尿酸模型的降尿酸实验及小鼠碳粒廓清实验,评价二妙丸系列类方药效作用。结果:各系列方均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多糖为免疫增强有效部位;各系列方有效部位群均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镇痛、降尿酸作用依次增强,其中四妙丸及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镇痛、降尿酸作用更强。结论:二妙丸系统类方对湿热下注证及抗痛风作用具有共同的药效物质基础,从基本方到系列类方,药效物质基础及效应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4.
5.
火针点刺放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要为观察火针点刺放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火针点刺放血疗法,对照组40例先服消炎痛,待疼痛症状控制后改服别嘌呤醇,于治疗14天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尿酸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5%和57.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血尿酸浓度分别为506.23±120.61、50491±115.72,治疗后分别为381.34±107.70、395.41±112.5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火针点刺放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7.
虎杖提取物对模型大鼠滑膜组织黏附分子与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虎杖提取物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尿酸钠结晶(MSU)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黏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NF-κBp65)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值,观察虎杖提取物对滑膜组织中ICAM-1和NF-κBp65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组有少量表达,模型组I-CAM-1和NF-κB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虎杖提取物360mg/kg组可显著减少ICAM-1和NF-κBp65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及积分光密度值。结论虎杖提取物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滑膜组织中ICAM-1和NF-κBp65的异常表达与激活来发挥对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加味四妙汤对动物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尿酸、酵母膏分别致高尿酸血症模型,测定小鼠、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大鼠尿尿酸水平,计算尿酸排泄量;微晶型尿酸钠(MSU)诱导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大鼠步态,测定关节肿胀度、关节浸出液中TNF-α和PGE2水平。结果:加味四妙汤24,12 g.kg-1ig能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12,6 g.kg-1ig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增加尿酸相对排泄量;显著抑制MSU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肿胀度,改善大鼠步态,降低关节浸出液中TNF-α、PGE2含量。结论:加味四妙汤有明显的抗高尿酸血症、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主要是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关节TNF-α、PGE2等因子合成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马中夫治疗痛风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中夫主任医师,早年学医,深得名师教导,悉心揣度,精其奥旨,临床得心应手,对治疗痛风颇有研究,现介绍如下.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马师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但与中医之痛风有严格的区别,病变虽在筋骨关节,而其本在脾肾,多发于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年迈脏气日衰,又善食辛甘肥腻的形体丰腴之人;其标为痰浊毒瘀,滞留关节,瘀而化火,痹阻不通;其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僵硬畸形,甚至剧烈疼痛不止,夜间加重.据此病因病机提出:"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的治疗大法,自拟"痛风灵汤".经临床185例验证,取得较好疗效,近期总有效率97.6%,远期总有效率91.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