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完全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78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塞氏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BS)类似于中医学之“狐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疾病。因其以口腔和(或)外阴溃疡、眼部病变最为常见,故又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反复发作。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有疗效,但长期服用有明显不良反应,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安××,男,31岁,工人。79年4月17日初诊。患者持继发烧两个月,开始为低烧,体温在37.4~37.6℃之间,约持续20天转为高烧,并在高烧过程中出现口腔粘膜及前后二阴溃疡。诊断为白塞氏病,经用强地松、四环素、青霉素及制霉菌素治疗月余无好转而改服中药。 相似文献
3.
狐惑病西医学称眼、口、生殖器三联征。《金匮要略》中记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自。”尤以咽喉及前后阴蚀烂为主证,病人神情恍惚,惑乱狐疑,故名。今将我科近五年来治疗本病资料较完整的12例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 1、本组12例中,女性11例,男性1例,最小者16岁1例,最大者45岁2例,21岁~31岁者5例,31岁~44岁者4例,青壮年较多,女性多见。2、病程:20天者3例,30天~60 相似文献
4.
6.
<正> 例一种某,女,31岁。1976年8月14日初诊。因情志刺激,口舌反复糜烂,继而两眼角湿烂而痒,阴部痒痛二年余。妇科查:阴道口及阴道壁粘膜溃疡。伴有上半身充血性斑丘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郁闷不乐;全身酸楚,时寒热;经期不定,经量时多时少,色紫而稠,行经时阴部热痛而痒甚,平时白带多而色黄带血。经青岛某医院诊为白塞氏综合症,予以维生素、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来我处求治。四诊合参,证属肝郁风热外侵所致狐惑病。治则:清肝解郁、疏风解毒方药:内服四物消风散加减黄连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当归15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生地黄3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焦白术15克,茯苓15克,薄荷6克(后入),蝉蜕15克,升麻10克,甘草10克,大枣5枚,生姜2片。水煎服,每日一剂。另用加味苦参洗剂(苦参30克,秦艽20克,蛇床子3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水煎外洗,每日 相似文献
7.
<正> 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疗效显著,已为医家公认。据文献报道所见多系急性发作,鲜有涉及远期疗效者。笔者用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本病31例,随访3~12年,其中有较详细记载者13例,现将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3例中,男11例,女2例;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42岁;工人5例,农民6例,干部2例。初次发病到就诊时间在1年以内者5例,2年以内者5例,3年以内者2例,3年以上者1例。治疗前发作次数最少7次,最多20余次。各部位发作次数:口部21次,眼部16次,外阴10次,皮肤6次。其中发于舌的10人次,唇10人次,口腔8人次,结合膜12人次,虹膜睫状体6人次,角膜2人次,阴茎7人次,阴囊6人次,肛门3人次,女外阴4人次。治疗方法1.急性发作期:(1)100%板蓝 相似文献
8.
9.
10.
白塞氏综合征系一少见的原因不明的多系统损害的炎症疾患,临床多表现为口、眼、生殖器反复发作性溃疡,病情严重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和消化道。近年来中医学研究趋向于认为本病相当于《金匮要略》之狐惑病,并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等做了许多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