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53篇
妇产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40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长夏季节时值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渐多,是一年之中气候最炎热最潮湿的季节.湿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湿热之邪易伤脾阳而助胃腐熟水谷,出现一系列的脾胃疾病.与此同时,五行之间相生相克,脾胃的病变又会影响到其他四脏的变化,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变生他病.长夏时节暑必夹湿,因此治疗上必须兼顾两者,既要化暑湿以助阳气,又要清暑热以养阴液.同时根据邪气病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利导之,宣上、畅中、渗下并行.长夏时节,除了既病防变外,更要注意的是在饮食、情志及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2.
叶柏教授认为,克罗恩病应从“脾虚湿热瘀毒”论治,认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标实有湿、热、瘀、毒不同,提出健脾扶正、益气温中以治其本,化湿清热、活血解毒以治其标,早期以标实证为主,清化活血解毒,还需顾护胃气;后期本虚为主时补益脾胃,佐以清化活血解毒;标本并重时则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施.并注意生活调摄、慎防外邪,以及汲取外科经验,内外兼顾.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炎气阴两虚湿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炎(CGN)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属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祖国医学虽没有慢性肾炎的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当隶属于"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眩晕"等病证范畴.  相似文献   
4.
乙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毒互结证)1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在病毒复制活跃、肝功损害阶段,常表现出乏力,腹胀,纳差,口苦口粘,午后低热,舌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滑等症候,中医辨证应属湿毒互结证,据此我们自拟乙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毒互结证,并设立对照组观察疗效.自1998年3月~2003年3月,共观察病例15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二妙散到四妙丸的用药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汝庆  郑桂芝  孔祥亮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37-2338
从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的用药加减变化出发,探讨湿热浸淫病机的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讨论湿热与血瘀的关系,提出湿热浸淫最易导致潜在血运不畅——血瘀,早期应用凉血活血之品,有助于湿热的消除,为临床治疗湿热疾患拓宽用药思路,以期获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6.
浅谈孔伯华对湿热之邪致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伯华(公元1884~1955年),名繁棣,别名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少年随祖父学医,25岁始悬壶于京师,后被称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因诊务繁忙,无暇从事专门著述,其学术思想在其弟子们整理出版的<孔伯华医集>中有较全面的体现,书中收集了大量孔伯华的医论和医案、医话.  相似文献   
7.
张宁  周晓丽  刘帅 《中成药》2020,(2):351-355
目的考察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常规治疗对重度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美沙拉嗪、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葛根芩连汤,疗程4周。检测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肠镜Baron评分、膜屏障功能指标(HIF⁃1α、DAO、D⁃LA)、血清促炎因子(IL⁃2、IL⁃6、TNF⁃α、IFN⁃γ、CRP)、血清抗炎因子(IL⁃4、IL⁃10、IL⁃13)、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NK细胞)、凝血功能指标(FIB、APTT、PLT)、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肠镜Baron评分、膜屏障功能指标、血清促炎因子、CD8+、FIB、PLT、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血清抗炎因子、CD3+、CD4+、CD4+/CD8+、NK细胞、APTT升高(P<0.05)。结论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常规治疗能有效缓解重度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保护肠黏膜,降低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因子分泌、促进抗炎因子分泌、激活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中医经典,对《伤寒论》中"脾约"证提出了新的看法,通过分析《伤寒论》和《内经》原文,认识到"脾约"当为湿热困脾所致,病变重心在小肠,乃小肠湿热导致其气机不利,失于蠕动,亦即脾不健运而发本病,故笔者将小肠失于蠕动的现象称为"脾约"。并从原文、病机到方药,逐步分析,建立起对脾约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 Wilson Disease,WD)病人中医证型与统一 Wilson病评定量表相关性。方法纳入 2016年 8月至 2018年 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人 80例,对其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进行统一 Wilson病评定量表评分。采用方差分析、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中医证型 WD与统一 Wilson病评定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0例病人中,痰瘀互结证是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其次为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 36.82±21.13)分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脾肾阳虚证( 12.25±14.40)分,且低于肝气郁结证( 59.5±22.74)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气郁结证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热内蕴证( 5.33±1.85)分及脾肾阳虚证( 5.50±2.28)分的肝脏功能评分均高于痰瘀互结证( 3.51±1.5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气郁结证( 9.67±2.34)分精神症状评分高于痰瘀互结证( 2.00±1.73)分、湿热内蕴证( 2.67±2.35)分及脾肾阳虚证( 1.50±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评分与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OR=1.767,P<0.05)而与脾肾阳虚证呈负相关( OR=0.849,P<0.05),肝脏功能评分与湿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与呈正相关(OR=1.384,P<0.05,OR=2.976,P<0.05)而与痰瘀互结证呈负相关( OR=0.516,P<0.05)精神症状评分与肝气郁结证呈正相关( OR=3.128,P<0.05)。结论 Wilson,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统一 Wilson病评定量表功,能评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不同中医证型与统一 Wilson病评定量表功能评分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从《丹溪心法》中获得狐臭外用药提示,从而完善治疗方案,直达病所,祛除病邪,治疗7例狐臭病。并且分析了目前对狐臭病的中医学的病因研究和治疗方法,最后得出该病为内外合病的结论,既有外邪入侵,又有自身脏腑功能失常,主要是肝、胆和胃三经功能失常,类似于西医学的病菌感染和自身汗腺分泌活动失常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