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篇 |
完全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93篇 |
出版年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与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肝阳上亢证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来验证"方证相关"的客观存在。方法:制作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和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细胞模型,用补阳还五汤和天麻钩藤饮含药血清干预细胞模型,观察内皮细胞活性改变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血管内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3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气虚血瘀加补阳还五组与气虚血瘀加空白血清组比较,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组与肝阳上亢加空白血清组比较,细胞活性较高,vWF,TM,EPCR含量较低,差异显著(P<0.01);气虚血瘀加天麻钩藤组、肝阳上亢加补阳还五组与气虚血瘀加补阳还五组比较,细胞活性较低,vWF,TM,EPCR含量较高,差异显著(P<0.01或P<0.05);气虚血瘀加天麻钩藤组、肝阳上亢加补阳还五组与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组比较,细胞活性较低,vWF,TM,EPCR含量较高,差异显著(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与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和肝阳上亢证具有显著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心梗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中医证候特点及心脏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心梗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造成心梗后心衰模型,术后8周从动物一般状态、呼吸频率、心率、力竭性游泳时间、心电图等方面进行中医证候评价,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大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8周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力竭性游泳时间缩短,超声心动图参数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下降(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增大(P〈0.01)。12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异常Q波发生的导联个数增多。同时全心重/体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心梗后心衰模型大鼠术后8周的中医证候为气虚血瘀,其病理学表现为左室重构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2组均以1年作为观察期。研究期间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比较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检测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均有改善,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较显著差异,提示反映心室肥厚程度的心室内径有减小的趋势,心室容积有较显著减小;治疗组治疗后每搏量(SV)、有效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LVEF)分数明显增加提示心脏的收缩功能改善,心排血量增加。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NT-proBNP的水平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下降,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肥厚的程度减轻一致,且更敏感。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风Ⅰ号(低分子右旋糖酐1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0ml)或中风Ⅱ号(生理盐水100ml加尿激酶10万u)于患肢对侧颈总动脉加压滴注,60滴/min左右,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有高血压、颅内高压或其他合并症者,做相应处理。中医辨证: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治宜平肝潜阳,活血熄风通络。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治宜祛瘀化痰,活血通络。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治宜通腑化痰,活血通络。④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通络。⑤阴虚风动型,治宜滋阴熄风。其中①②③型在肝阳上亢、痰浊内盛、痰热腑实证象去除后,改用活血益气通络之品。结果:基本治愈38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85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缺血性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全部中风的75%左右.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85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气虚血瘀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9
本研究对10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了分析,发现60.2%的患者存在气虚血瘀证,痰浊及痰热是气虚血瘀证常见的兼夹证。存在气虚血瘀证的患免疫功能低下且有血液高凝倾向。研究认为:T细胞亚群、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溶解酶等学及血液流学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是气虚血瘀证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提出晚期小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应以“益气活血,化痰散结”为主。 相似文献
7.
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气虚血瘀证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饮食、运动、降糖药物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中药汤剂,连续服用3个月。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明显减少(P<0.05),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治疗组尿频、疲倦乏力症状的改善情况最为显著。结论益气活血中药具有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保护肾脏的作用,能有效地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继续进展。 相似文献
8.
气虚血瘀大鼠炎症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虚血瘀证的炎症免疫分子机理。方法12只大鼠随机分为气虚血瘀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全基因芯片对气虚血瘀大鼠和正常大鼠进行全基因表达谱检测,分析与炎症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气虚血瘀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表达上调的基因有831个,已知功能的基因563个;表达下调的基因782个,已知功能的基因544个。在已知功能基因中,与炎症免疫反应相关的表达上调的基因50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7个。结论炎症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揭示出气虚血瘀证与异常的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梓葛冻干粉针对气虚血瘀证大鼠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和NO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新药制剂梓葛冻干粉针对气虚血瘀证大鼠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及NO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和高脂饮食相结合的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模型,玻片法测凝血时间(CT),断尾法测出血时间(BT),同时评价梓葛冻干粉针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电阻法测红细胞压积,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测流变学指标;酶法测定血清中NO。结果:梓葛冻干粉针65.40 mg·kg-1能显著延长大鼠CT,BT,PT,APTT,TT;能显著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提高血清中NO的水平。32.70 mg·kg-1能明显延长大鼠CT,PT,APTT;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还原黏度。结论:梓葛冻干粉针具有改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升高血清中NO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补阳还五汤,疗程均为2周,分别在1周、2周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状况(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1周、2周时NIHSS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P〈0.01),Barthel指数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有效阻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程度,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