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完全免费   3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气一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昌  梁华龙 《河南中医》2009,29(5):431-433
"气一元论"为先秦道家稷下学派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尽管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逐渐精确,但中医"气一元论"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调理中气法论治胃脘痛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多缘中气变动,故对其调治当首重中气,以扶偏救逆、通调气机为主,同时兼顾其他脏腑。其法包括:益气温阳调中法、养阴益胃调中法、辛开苦降调中法、运脾导滞调中法、祛痰理气调中法、健脾除湿调中法、温胃散寒调中法、清热和胃调中法、疏肝和胃调中法、清肝泄热调中法、宣达肺气调中法、调和气血以助中气法等。  相似文献
3.
王新荣  吴彦莉 《中医药学刊》2006,24(6):1068-1069
从气一元论与原子论的角度分析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之处,中医学是在气一元论思想指导之下形成的。包含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西医学是在原子论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包含机械论和还原论的观点。中医学与西医学分别存在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要求两种医学的统一,将两种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保持其各自优点的前提下提高到现代系统论思想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坤汤在治疗感染性变异性皮肤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英 《陕西中医》2011,32(7):910-911
<正>根据周易先后天坤卦之卦义和卦理[1],结合中医五运六气乃天地之一气周流之理[2],认识到气一元论是指导中医临证的根本理论,医者若能将先后天坤卦之厚德载物之内涵灵活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可充分体现中医学异病同治之境界,并可极大地提高治病疗效。下面详细阐述笔者自拟的"定坤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气一元论与《内经》气化理论形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博 《陕西中医》2007,28(1):70-73
目的:阐明气一元论与《内经》气化理论形成的关系。方法:文献追溯与哲学相结合进行分析。结论:气观念的产生至气化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精气理论、元气理论、再到“太虚即气”命题阶段,气一元论自成一体并且贯穿于中国哲学和医学的始终。被移植到医学领域里,不仅限于说明宇宙的本原,还阐述了人类生命的起源和精神心理活动;既从本原论的高度强调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又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气与万物是体和用的关系。因此,气一元论成为《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气化理论成为对生命本质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6.
中医气学理论与现代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学理论为中医理论之核心 ,深入探讨气的本质 ,对于揭示人体生命科学的秘密 ,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促进中医理论现代化 ,具有重要意义。1 气学理论为中医理论之核心气 ,最初是一个哲学命题。在《内经》问世之前 ,气的概念便产生了。先秦时期 ,老子、宋研、尹文等哲学家提倡“气一元论” ,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例如老子《道德经》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庄子说“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 ,《内经》以“精气学说”、“气一元论”的理论为基础 ,与医疗实践及有关方面 (诸如天文、地理、气象等 )知识相结合 ,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伤寒六经的实质及气一元论观探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生命活动是气的运动,阴阳是驱动气运行的原动力,其运动方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权分立的螺旋状运动,而五脏各有所主,通过经络、气血将脏腑及组织器官成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稳态运动系统。伤寒六经代表这个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抗病能力,六经既反映了人体阳气的层次性分布,双反映精气血津液等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8.
岐轩脉法是对古脉法的继承与发扬,是以气一元论为基石,以阴阳理论为核心、把握气机“升降、出入、交合、聚散”规律,以准确掌握患者气血阴阳失衡状态,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可靠依据的诊脉大法。中医靶向用药是站在气一元论这个层次看待和分析问题,把每一味药看成是具有着不同运动特征的气,或升,或降,或出,或入,或聚,或散,它进入人体又引起了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变化,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无病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解析中医"气一元论"的科学内涵。方法:从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基因学等角度,运用这些学科的现代研究成果,解析了中医"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揭示了中医学独特的整体思维的科学性。结果:中医学"气一元论"有着坚实科学内涵。结论:现代自然科学间的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诠释中医内涵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张敏 《河南中医》2011,31(8):839-840
中医学理论中的"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如整体思维模式中的气一元论,轻器重道的传统观念,认知特点中的主客合一,思维方式中的观物取象,程式化的思维特征等,都对中医"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