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篇 |
完全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917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95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127篇 |
2011年 | 118篇 |
2010年 | 128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79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针隔姜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1一般资料89例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1992年10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青岛)诊断标准,均有X线摄片或CT磁共振扫描,其中男62例,女2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3岁,平均35·5岁;病程1周~7年,平均0·67年。2治疗方法针具选用0·30mm×25mm弹性良好的一次性无菌不锈钢毫针,姜片切成2·5cm×2·5cm×0·15cm,中间刺孔,将药物艾条切成2cm长的艾炷备用。取穴:第1组取C3、C5、C7夹脊穴;第2组取C2、C4、C6夹脊穴。患者取俯坐位,穴位局部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颈夹脊穴进针时针尖微朝脊柱方向,刺入13mm,针刺得气以病人有酸麻胀重,医者针下… 相似文献
2.
川芎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急性发作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该病门诊及住院确诊患者采用川芎嗪或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检查及眩晕改善情况并随访6m。结果:①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川芎嗪组疗效优于低右加复方丹参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甘油三脂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川芎嗪组疗效略优于低右 复方丹参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川芎嗪组治疗前后、低右加复方丹参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甘油三脂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总胆固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川芎嗪组6m复发率低于低右加复方丹参组。结论:川芎嗪可有效控制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急性发作,具有起效快、复发率低等优点,能降低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3.
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我们通过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本病,发现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状况,缓解临床症状,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指的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脑供血不全,临床上出现以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CSA是一种老年性的退行性病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常见疾病。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医学界对CSA的发病机理认识不一,也因此导致临床治疗方法各异。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作者现根据国内外有关CSA的病机及其治疗的报道,给予浅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一氧化氮与血清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清一氧化氮(NO)、血清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推拿治疗30例CSA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清NO,ET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CS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部分指标和血清E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推拿治疗后可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部分指标和血清ET水平明显下降(P〈0.01);血清NO水平明显上升(P〈0.01)。结论推拿可调节CSA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6.
电针风池穴、供血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穴、供血穴(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风池穴、供血穴电针,对照组传统颈椎夹脊电针,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30%。结论:运用电针风池穴、供血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其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颈椎夹脊电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CSA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研究彩超检查在CSA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CSA患者35例,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挟肝风、挟痰、气血亏虚4型,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于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管径、阻力指数(RI)等参数变化情况。并与30例健康成年人VA及BA的参数作比较。结果35例CSA患者与正常人比较,VA、BA血流速度减慢、RI增高、VA管径缩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1.4%;VA及BA的血流速度增快、RI降低,而管径变化不大。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对CSA有较好的疗效,能使VA、BA的流速增快,降低其血管阻力,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彩超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监测CSA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辨证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辨证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参数的影响. 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推拿治疗基础上加用辨证推拿手法,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参数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74例和72例患者进入结果 分析.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参数均有所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流变学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辨证推拿优于常规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10.
通瘀清眩汤合清开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3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通瘀清眩汤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确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日口服中药煎剂通瘀清眩汤(皂角、大黄、青礞石、天麻、葛根、鸡血藤、木瓜、红花、威灵仙、丝瓜络、全蝎),配合清开灵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培他定注射液500 ml,每晚口服西比灵胶囊2粒。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438例,治愈327例,好转89例,无效22例,有效率95%;对照组87例,治愈48例,好转10例,无效29例,有效率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瘀清眩汤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良好,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