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2篇 |
完全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09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168篇 |
2013年 | 142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219篇 |
2010年 | 162篇 |
2009年 | 165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145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刺血疗法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刺血疗法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5例).观察组采用刺血疗法联合紫外线照射,先用梅花针重叩病变局部,再拔罐,取罐后采用体表分野法对皮损区及脊椎旁相应的神经根区进行紫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等西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天,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天后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6.9%和90.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8.5%、66.2%(均P<0.01),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P<0.05);两组疼痛、皮损、睡眠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积分下降更为显著(P<0.01,P<0.05);痊愈患者中观察组带状疱疹止痛、止疱、结痂及痊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刺血疗法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并且能有效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是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8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针刺相应节段夹脊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以及刺络拔罐的方法.结果: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8例,全部治愈,有效率100%.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针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针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肌电图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针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治疗6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结果:总有效率88.47%,痊愈率53.85%.治疗前后对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针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电针加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电针加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周炎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电针治疗基础上加刺络拔罐治疗。结果:两组间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肩痛频度积分和肩关节自主活动范围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电针加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电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7.
时间和压力因素对拔罐罐斑颜色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考察拔罐时压力因素、时间因素及双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罐斑颜色变化的影响,为拔罐参数及效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时间3水平,压力4水平,共12个刺激参数,在同一健康受试者背部12个部位进行拔罐,一共完成34人次的试验.应用制作的罐斑颜色图谱,对拔罐24 h后的罐斑颜色进行评分,分析罐斑的变化规律.结果: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参数的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因素对罐斑颜色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10 min>30 min>20 min.压力因素对罐斑颜色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现-0.07 MPa>-0.06 MPa>-0.05 MPa>-0.04 MPa.结论:10 min×-0.04 MPa即能使拔罐部位产生明显瘀斑,随着刺激量增强罐斑越来越重;压力因素对罐斑的影响最大,呈线性关系,可表达为:Y(罐斑颜色)=2.025+0.902×100×负压绝对值(-MPa);时间因素对罐斑的影响较为复杂,可能与拔罐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8.
拔火罐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之人,常因反复感冒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COPD呈上升趋势,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2005-07-2007-08,我科采用拔火罐加穴位贴敷综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0例,疗效显著,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维生素C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后观察疗效,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4%,对照组痊愈率42%,治疗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持续时间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痂时间治疗组也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具有快速缓解疼痛、促进水疱结痂愈合的优点,经过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得到了增强,可能是治愈带状疱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