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140篇 |
出版年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130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对11年来有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证候、证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录入到EpiData数据库,转化为SPSS12.0数据库后,统计证候及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次、百分比。结果: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热证是文献中出现频次前6位的证候;肾、脾、肝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湿、阴虚、阳虚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机、病性类证镁要素。结论:证候要素更能简洁、灵活地反应痰病本质。 相似文献
2.
4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初步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对460例CRF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中医证型特征、本虚证与标实证的相关性以及肾功能不同阶段、不同原发病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 CRF前5位症状依次为倦怠乏力、面色晦暗、腰酸膝软、食少纳呆、气短懒言.CRF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最少;标实证以瘀血证为主,其次为湿浊证、水气证、湿热证,风动证最少;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及风动证在本虚证型中分布不均衡(P<0.05),而瘀血证在本虚证型中分布均衡(P>0.05).本虚证型在肾功能不同阶段分布不均衡(P<0.05);标实证型中,瘀血证及风动证在肾功能不同阶段分布不均衡(P<0.05),而湿浊证、湿热证及水气证分布均衡(P>0.05).本虚证型在导致CRF的不同原发病之间分布均衡(P>0.05);标实证中,瘀血证、水气证及风动证在不同原发病之间分布不均衡(P<0.05),而湿浊证及湿热证分布均衡(P>0.05).结论 CRF的中医病机主要以脾肾气虚为本、瘀血证及湿浊证为标.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衰竭微炎症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微炎症状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非透析的CRF患者69例,测定其C反应蛋白(CRP)、IL-6、TNF-α、Alb、Hb及SCr,并与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①CRF组血CRP、IL-6及TNF-α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微炎症状态发生率35%。②CRP增高组Alb低于CRP不增高组(P<0.05)。③CRF 2期、3期及4期CRP、IL-6及TNF-α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各中医证型CRP、IL-6及TNF-α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脾肾阳虚型及阴阳两虚型CRP及IL-6低于肝肾阴虚型(P<0.01或0.05),而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型CRP、IL-6与肝肾阴虚无显著性差异(P>0.05)。夹湿浊证及夹湿热证CRP及IL-6高于各型虚证(P<0.05)。结论①CRF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②各中医证型均存在微炎症状态,但不同证型微炎症状态程度有一定差异,其中夹湿浊或夹湿热证者微炎症状态程度最明显。微炎症状态程度可作为湿浊证及湿热证的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4.
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报道了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衰远期疗效通过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对比观察提示,补肾活血方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养阴八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数医家认为阳气的盛衰在肾功能衰竭引起的水肿的发病与病理中占主导地位,因为阳气是脏腑气化的动力,阳虚是水肿发生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00例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原发病、原发病病程、肾功能衰竭病程、肾功能衰竭程度(血肌酐值)的相关性。结果:在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最多(37.5%),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最少(5%)。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兼夹湿热证最高,脾肾阳虚湿热兼证出现率最低。肝肾阴虚证水停兼证出现率最低。瘀血兼证,以脾肾阳虚证及脾肾气虚证分布最高。湿浊兼证在各正虚证候分布中以脾肾阳虚证最高,其次为阴阳两虚证。同时,阴阳两虚证的血肌酐水平最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的延长,脾肾气虚证的比例逐渐下降,阴阳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和病程年限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0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常规西医非透析治疗。治疗组加用冬虫夏草3~5 g/d,水煎服;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地丁、番泻叶)水煎液保留灌肠,日1~2次。观察10~12个月。结果:治疗组明显好转37例,稳定2例,恶化1例,且BUN、Scr下降明显(P<0.05~0.01);对照组好转23例,稳定14例,恶化3例,BUN、Scr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RF在非透析方法中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90张慢性肾功能衰竭灌肠方组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属于中医“水肿”、“癃闭”、“关格”、“溺毒”等范畴,《景岳全书》指出:“小便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肝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其发生是由于肾病迁移日久,脏腑功能日渐虚损,尤以脾肾虚损为主,在虚的基础上滋生实邪,或水停,或瘀血,或湿浊,或热毒,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治疗上除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和中医药辨证施治外,中药灌肠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中药灌肠治疗CRF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这项治疗。笔者统计了1995-2002年文献报道的90张治疗CRF的中药灌肠方,对方中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尿毒清颗粒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在接受一般及对症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尿毒清颗粒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爱西特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尿蛋白、尿潜血、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离子的变化,并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29%;且治疗组血肌酐、尿素氮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毒清颗粒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可靠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尿毒清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尿毒清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尿毒清胶囊(由黄芪、大黄、丹参、半夏、枳壳、竹茹、土茯苓组成).观察临床疗效及主要症状积分和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红细胞(RBC)、血白蛋白(Alb)、血脂等组成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9%,对照组66.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主要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Cr、BUN、Hb、RBC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Cr、BUN、Hb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尿毒清胶囊具有显著降低CRF患者Cr、BUN水平,升高血Hb和RBC,明显改善主要临床症状,纠正血脂失调等作用,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