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213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44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125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158篇 |
2011年 | 173篇 |
2010年 | 169篇 |
2009年 | 150篇 |
2008年 | 138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46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抗纤保肝汤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27例),分别给予抗纤保肝汤及一般保肝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蛋白(L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肝功能变化及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各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A、PCⅢ、C-Ⅳ、LN、TGFβ1、TNF-α显著下降,肝功能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1),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肝纤维组织减少。结论:抗纤保肝汤具有显著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将256例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成肝胆湿热(A)、肝郁脾虚(B)、肝肾阴虚(C)、脾肾阳虚(D)和瘀血阻络(E)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A型ALT、AST、TBiL及IgG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脾肿大率低于其他证型(P<0.05);B型仅次于A型,即ALT、AST显著高于除A型以外的其他证型(P<0.05),脾肿大率也相对较低;E型的特点是脾肿大率高,IgG值为最高(P<0.05)。HBeAg阳性率有在实证中较低而在虚证中较高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肝脏不同的病理变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搂不同中医证型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对13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分析各种证型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按传统辨证方法133例患者可分为5型: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不同证型之间肝组织病理分期,分级有明显差异,肝郁脾虚型S1,G2较多,湿热中阻型S2,G2,G3较多,肝肾阴虚型S3,G2,G3较多,瘀血阻络型S3,S4,G4较多。提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肝郁,湿阻,阴虚,阳虚,瘀阻的发展变化,其病理学基础是肝脏炎症的逐渐加剧,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引起的传染性肝病。全世界已有 2 0多亿人口被感染 ,约 3亿 5千万人成为慢性HBV感染者( 1,2 ) 。慢性携带者易于发生肝硬化与肝癌 ,全世界每年有 10 0余万患者死于肝病( 1) ,其中 1/ 3在中国( 3 ) 。慢性乙型肝炎可用α干扰素或拉米呋定治 相似文献
6.
伏邪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其危害居 2 4种法定传染病之首 ,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缺乏十分特异的治疗药物 ,因此积极探讨中医中药防治慢性乙肝意义重大。慢性乙肝属中医“黄疸”、“胁痛”、“积聚”、“虚损”等范围。我们受伏邪理论启发 ,从浊毒论治本病 ,获效满意 ,现阐述如下。1 伏邪理论溯源“伏邪”又称“伏气”,顾名思义 ,就是人受到了大自然中某一种邪气侵袭后 ,没有立即发病 ,潜伏于体内 ,逾时发病的叫“伏邪”。“伏邪”之名 ,最早见于蒋问齐《医略》。“伏气”之名 ,仲景言之最早。而伏邪理论渊源于《黄帝…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及其与HBV负荷的关系。方法: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氧化苦参碱和一般护肝药物)23例,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护肝药物)21例。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一量测定血清HBV水平,分析不同疗效与不同血清HBV负荷的关系。结果:氧化苦参碱肌肉注射慢性乙型肝炎3个月(0.4g/d),HBVDNA及HBeAg转阴率均为43.4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HBVDNA定量水平从10^6.83±1.27copy/ml降至10^3.35±3.08copy/ml,治疗后HBeAg转阴的患者,其治疗前血清HBVDNA定量水平(10^6.30±1.42copy/ml),明显低于未转阴者(10^7.23±1.23copy/ml)。结论: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治疗前血清HBVDNA水平较低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1):1052-1056
肝纤维化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可作为一种病名(K74.001),但主要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概念。肝纤维化指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或(和)功能异常的病理变化,结构上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小叶内以及汇管区纤维化;功能上可以表现为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其形成机制主要由于肝炎病毒、酒精、药物与毒物、血吸虫、代谢和遗传、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种损伤因素长期慢性刺激肝脏,使肝窦内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胶原等ECM成分代谢失衡,生成大于降解。促使肝脏ECM沉积与组织结构重构。肝纤维化见于大多数不同病因的慢性肝脏疾病中,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与生命。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估计年发生率为2.1%;另一项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平均9年(1.0~18.4年)的随访研究表明。进展为肝硬化的发生率为23%。因此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1974年王灵台教授首次报告了中医“补肾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临床观察的结果,当时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经过20多年来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及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项目的研究,明确了补肾为主的方药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新途径。以补肾为主,清化为辅为治则,研制成功的补肾方,运用于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