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21篇 |
出版年
2019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感染性休克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感染性休克的中医病机,并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将感染性休克分为五大类型,分别制订针对性治疗思路,结合内科基础治疗,初步形成一个感染性休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肉苁蓉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肝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肉苁蓉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肝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采用多导生理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定磷法测定肝线粒体ATP酶活性,采用Clark氧电极法测定呼吸控制率(RCR)、Ⅲ态的变化。结果:大鼠在CLP术后,线粒体ATP酶活性、RCR和Ⅲ态显著降低。肉苁蓉给药组肝线粒体ATP酶活性、RCR和Ⅲ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与大鼠死亡率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肉苁蓉能增强实验性感染性休克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3.
生脉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及剂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剂量与疗效关系。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小剂量组加用生脉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治疗,大剂量组加用生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治疗。结果:大剂量组48小时后休克纠正例数多于对照组,多巴胺停药时间、厥脱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组48小时后休克纠正例数与对照组相似,多巴胺停药时间、厥脱症状改善时阃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抗体克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生脉注射液可较早纠正感染性休克,使厥脱症状显著改善,且可以缩短多巴胺用药时间;加用小剂量生脉注射液其疗效与对照组相似,但可以改善厥脱症状并缩短多巴胺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心肌组织核因子-κB (NF-κB)等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造模后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氧化苦参碱对照组,模型组,氧化苦参碱高、中、低剂量(52、26、13 mg/kg)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10 mg/kg)组,各组给药1次.采用RT-PCR法测定心肌组织NF-κB (p6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心肌组织NF-κB (p65)及IκB-α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量的改变.结果 氧化苦参碱能显著抑制大鼠心肌组织NF-κB(p65) mRNA的表达及NF-κB (p65)和IκB-α的活性(P<0.05),降低心肌组织匀浆中TNF-α及IL-1β的量(P<0.05).结论 氧化苦参碱能通过抑制NF-κB (p65) mRNA的表达及诱导NF-κB激酶(NF-κB-inducing kinase,NIK)的活化,抑制细菌、病毒等对NF-κB的激活作用,减少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的表达,进而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性病变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醒脑静乳剂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的保护作用。 方法 :通过股动脉放血制造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制造家兔感染性休克模型。造模成功家兔分别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为模型对照组及醒脑静乳剂(102.75,51.4,25.7 mg·kg-1)3个剂量组及阳性药对照(醒脑静注射液,51.4 mg·kg-1)组,观察醒脑静乳剂的抗休克作用。 结果: 醒脑静乳剂可显著升高血压,减少血浆中丙二醛(MDA)形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失血性休克家兔的心率;并可延长感染性休克家兔的存活时间,降低其死亡率和一氧化氮(NO)水平。 结论 :醒脑静乳剂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抗脂质过氧化等达到抗休克目的。 相似文献
6.
抗厥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感染性休克气滞血瘀、正虚欲脱的病理特点,来用行气活血、扶正固脱法,研制成抗厥注射液(静脉注射液)治疗本病75例,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p<0.05.同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本品的疗效机理. 相似文献
7.
评价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 RevMan 5.1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99名患者。所有研究均未提及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及失访。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附注射液加用常规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SBP(分别为OR=9.00,95%Cl[3.89, 14.11]; OR=20.28,95%Cl[16.46, 24.10])和DBP(分别为OR=11.25,95%Cl[7.65, 14.85];OR=8.17,95%Cl[5.21, 11.13])优于单用常规治疗组;对纠正休克(OR=4.60,95%Cl[1.88,11.28]; OR=0.88,95%Cl[0.16,4.87]; OR=1.02,95%Cl[0.27, 3.93]; OR=1.65,95%Cl[0.42, 6.42])及降低HR(OR=-29.71,95%Cl[-40.51, -18.91]; OR=-18.00,95%Cl[-27.16,-8.84]; OR= 8.00,95%Cl[1.96, 14.04])的疗效纳入研究间结果不一致,尚不能得到肯定结论;对提高MAP(OR=-0.10,95%Cl[-2.34, 2.14])、降低CI(OR=0.00,95%Cl[-1.24, 1.24]),与单用常规组比较未显示出优势。该组纳入研究对参附注射液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不够;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以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压,但是对于纠正休克有效率及HR尚不能得到肯定结论;而且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早期血流动力学紊乱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抗感染、液体复苏、纠正酸中毒、多巴胺稳定血压治疗,治疗组予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AWP)、心排量(CO)、心指数(CI)、外周循环阻力(SVR)变化。结果治疗组SVR在24h内逐渐升高,PAWP逐渐下降且恢复正常,随着SVR的升高血压逐渐稳定并停用血管活性药,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参附注射液是通过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脏的前负荷、增加后负荷、提高组织灌注而纠正患者的"高排低阻型"血流动力学紊乱,稳定血压,并减少血管活性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论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感染性休克的概念与发病机制
感染性休克,指重症脓毒症病人在给予足量液体复苏后低血压仍然存在,同时有灌注不足或器官功能障碍,即使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正性肌力药物,低血压缓解,但低灌注或器官功能障碍仍持续存在,可以被认为是全身性严重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0.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常并发感染性休克。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寒战高热,黄疸,低血压和精神异常。2003~2009年,我们对31例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辅以西药静脉补液扩容,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抗生素抗感染,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