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45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64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87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分布。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嫡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恢复期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提取恢复期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特点是以虚证为主,虚证包括阴虚、气虚。结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的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了支持。将推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为最终建立中风病痛证结合的评价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析中风病恢复期的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风病是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1].中风病的恢复期是指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这段时间是中风病康复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段时间治疗方法得当,则病人会最大程度地康复,大大降低致残率.中医中药在此阶段对中风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调养与治疗适当,则病情逐渐好转,有部分患者可望痊愈;若调治不当,或再次有诱因触动,就有再中风的可能,有一部分患者则难以全面恢复而遗留有后遗症.抓住恢复期中风患者的主要病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持治疗,是促使中风痊愈、减少后遗症及复中发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益气活血通脑方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自拟益气活血通脑方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恢复期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益气活血通脑方治疗,对照组50例口服吡拉西坦片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P〈O.05)。结论 益气活血通脑方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评估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23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醒脑组)和传统针刺组(传统组)。醒脑组116例接受醒脑开窍针刺和常规基础治疗,传统组118例接受传统针刺和常规基础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斯堪的纳维亚量表(SSS)、卒中量表(CSS)、Barthel指数的改善醒脑组优于传统组(P<0.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5.
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飚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4):23-24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本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自古以来被视为中医内科四大证(风、痨、臌、膈)之首.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小中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栓塞等. 相似文献
6.
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尤以季节交替、冷暖不调时为发病高峰,少数人会多次发病。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口眼歪斜,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继之出现表情肌瘫痪,不能完成抬额、皱眉、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部分病人伴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3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肺炎恢复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肺炎恢复期若采用原抗感染、止咳等方案治疗,往往效果欠佳,不但造成时间与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导致抗生素的滥用。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与因人制宜,在本病的调治方面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且可避免因一味使用抗生素而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多中心随机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恢复期患者234例,以SAS编码,随机分配到醒脑开窍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简称醒脑组和常规组)。醒脑组116例,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每日1次,共4周)和西医常规治疗;常规组118例,接受常规针刺和西医常规治疗。随访6个月。主要指标:随访期末生存、治疗和复发情况。次要指标:随访期末神经功能评估,针刺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随访时醒脑组病死率(0.86%)、继续治疗率(36.21%)与常规组(1.69%、36.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29,P=0.59;χ^2=0.32,P=0.57),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方面醒脑组优于常规组(P〈0.01);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是安全的,其远期疗效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法治疗贝尔麻痹恢复期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补法治疗贝尔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80例)、非手法组(80例)。2组取穴相同,手法组运用提插捻转补法,非手法组不用针刺手法。观察2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及面神经肌电图的变化。结果:针刺补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和面神经肌电图最大波幅值。手法组愈显率为91.3%,非手法组为75.0%,2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补法能提高治疗贝尔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电针加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从2004年以来,对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分期疗法,在急性期采用超短波电疗,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临床观察的结果治愈率达91.67%,有效率100%,无1例加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