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047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107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聚类分析法评价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机、治法和方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ICH急性期的病机、治法和治疗药物进行总结。方法:采用聚类分析和从药测证的研究方法对近年来中药治疗ICH急性期的RCT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CH急性期的常见病机依次为瘀、风、热、痰;主要治法依次为活血化瘀、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大黄使用的频次最高。结论:根据中医学"三因制宜"的理论,泉州地区ICH急性期的常见病机和治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在确立治法后,可以根据各类药物出现的频次选择药物进行组方。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急性期瘀热证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11
多年来对脑出血急性或病人临床治疗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不同脏腑、不同程度的瘀热证,我们分别给予活血通络、清热凉血的治疗而取效。实践证明对于脑出血急性期的瘀热证若能妥善处理,可加速对病情的控制和降低病残率。1脑出血急性期瘀热证发病机理认识脑出血急性期按其临床表现属中医中风病证。历代医家论述中风病机虽颇为复杂,但归纳不外风、火、痰、气、血、虚六大因素。多数学者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和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相因为患。据我们临床观察脑出血急性期部分患者以标实为主,而火热内郁是其重要病理机转。… 相似文献
3.
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的基本特征.方法:根据患者发病后入院的时间分为0~24小时以内,72小时以内,7天以内3个时间段,对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证候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痰证、风证、火证、瘀证的发生比例较高,分别为71.2%、59.3%、47.5%、44.9%.风证的发生与发病时间、吸烟相关,火证与吸烟相关,气虚证与性别相关,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以实证居多,部分证侯的发生与患者性别、病程、病变程度、患者的体质及既往生活习惯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评估(M 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 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一般的卒中单元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更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的疗效,探讨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更优方法.方法:将131例Bell's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44例)针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等穴;电针组(45例)取穴及针刺方法与针刺组相同,并在地仓、下关、太阳、阳白进行电针治疗;针药组(42例)在急性期内口服强的松、阿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肉注射,静止期、恢复期按针刺组方法治疗.以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判定治疗效果并观察随访1、3个月时患者未愈率.结果:针刺组愈显率为79.6%(35/44),电针组为93.4%(42/45),针药组为78.6%(33/42),电针组优于针刺组和针药组(P<0.05).针刺组病位在鼓索以上者痊愈率为54.2%(13/24),电针组为85.2%(23/27),针药组为48.0%(12/25),电针组优于针刺组和针药组(P<0.01),各组鼓索以下者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随访1、3个月未愈率均明显低于针刺组和针药组(均P<0.01).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疗效较好,提示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宜电针早期介入.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目前在医学刊物上报道较多,大多数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者比较认同此观点.这是因为活血化瘀中药及其制剂(丹参、川芎嗪、毛冬青、当归注射液、水蛭口服液等)有利于迅速止血,对减少颅内血肿形成,加速血肿吸收,改善脑血液循环,防止脑疝形成有一定作用……离经之血即为瘀,瘀之不去,脉络不通,一可加重脑组织损伤,二可造成血脉为瘀所滞,脉络不宁易再出血,故活血化瘀法亦为急性出血性中风的宁血之法. 相似文献
7.
针药结合排毒通腑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型便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排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型便秘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排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比较治疗后7 d和21 d的便秘疗效、神经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7 d及21 d治疗组便秘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7 d2、1 d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21 d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药结合排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型便秘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15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病急性期约40%~50%表现为痰热腑实证,我们用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15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平风合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平风合剂治疗ICH急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案,将70例ICH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进行治疗和比较,疗程为21d。结果共有67例完成了试验(试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试验组的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平风合剂治疗泉州地区ICH急性期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伤急性期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脑外伤急性期高血糖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和加重致残的主要并发症之一。2001年10月--2003年5月,本院收治颅脑外伤患者73例,现将其血糖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