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刺加耳穴贴压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动症3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加耳穴贴压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毫针刺法加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配合心理干预治疗38例多动症患儿,并与对照组20例进行临床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加耳穴贴压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动症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心理干预对习惯性流产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惯性流产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在医学上称为反复自然流产(简称RSA)。患者在同一妊娠期内发生胎停育或死胎的现象,属不育症范畴,是许多影响妊娠疾病的共同结局,发病率为总妊娠的1%,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有研究发现72%的习惯性流产患者对工作学习、娱乐等失去兴趣,100%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负担是:①担心怀孕过程中自己出现异常而造成再次流产;②由于怀孕困难, 相似文献
3.
化疗前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化疗前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住院准备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238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20例接受一般的健康宣教,观察组118例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化疗前的心理护理干预,在化疗结束观察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2组对化疗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间焦虑、恐惧、抑郁情绪及恶心呕吐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均<0.05)。结论化疗前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化疗期间消极的心理反应,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尿毒症患者首次血液透析前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血液透析(简称血透)作为一种心理应激原,尤其是首次透析患者,常导致患者以焦虑、紧张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当反应过于强烈时,会影响血透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实施心理干预,预防儿童肥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预防儿童肥胖的措施,观察心理干预在预防儿童肥胖防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当地两所幼儿园肥胖儿童84名,在家长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程度、性别、年龄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儿童均实行相同的常规矫治,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3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相同的矫治时间内,实验组的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常规矫治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可明显增加预防肥胖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人HAART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期间CD4^+细胞计数及IL-2及IFN-γ的影响。方法对照组16例单纯进行HAART治疗:奈韦拉平(NVP)+司他夫丁(D4T)+去羟肌酐散(DDI)。心理干预组16例,在HAART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分别检测CD4^+细胞计数及IL-2及IFN-γ。结果治疗前两组CD4^+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D4^+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理干预组CD4^+细胞计数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心理干预组治疗后IL-2、IFN-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AART治疗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艾滋病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及免疫指标(IL-2及IFN-γ)。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祁少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92-293
目的探讨脑卒中抑郁的临床特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36例脑卒中患者,使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NS)来诊断和评估,再给予心理干预和中西药联合治疗2个月。结果经心理干预和中西药联合治疗其中抑郁症状治愈11例(19%),显效23例(40%),有效13例(23%),无效10例(18%)。神经功能基本痊愈8例(14%),显著进步27例(47%),进步16例(28%),无效6例(10%)。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采用心理干预、中西药联合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并能够提高患者脑卒中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9.
10.
癌症患者的负性心理调查分析和心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分析癌症患者负性心理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100例癌症患者进行负性心理调查分析.结果 97%癌症患者出现恐惧,87%癌症患者出现焦虑,75%癌症患者出现抑郁心理,54%癌症患者出现依赖心理,43%癌症患者出现无助心理.结论 针对癌症患者的不同负性心理,采用认知疗法、支持-表达式疗法、集体心理疗法、教育性干预、音乐疗法等心理干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癌症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而且对癌症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