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5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136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17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112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79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必净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功能不全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液流变学、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血必净对于慢性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参总酚酸(TSA)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恒压灌流模型,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停灌前给药组、复灌给药组。停灌前给药组为正常灌流平衡20 min后,分别用质量浓度0.2,0.1 g.L-1的TSA灌流液灌注10 min,停灌31 min,复灌30 min,用于观察TSA对再灌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复灌给药组正常灌流平衡30 min,停灌31 min,复灌分别给予质量浓度0.2,0.1 g.L-1 TSA灌流液15 min,再用正常灌流液灌注15min,用于观察TSA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停灌前给药,TSA能明显减少I/R后大鼠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P<0.05~0.01);复灌后给药,与模型相比TSA高剂量组可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冠脉流量,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下降,左室舒张末压(LVEDP)的升高(P<0.05~0.01),低剂量组仅冠脉流量,+dp/dtmax的恢复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TSA能减轻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冠脉损伤,促进复灌心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阳虚证与心功能减退关系的研究——附262例临床资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已取得共识[1],有关4种常见证型(瘀血、痰湿、气阴虚、阳虚)与心功能的关系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对262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冠心病阳虚证与心功能减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2组均以1年作为观察期。研究期间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比较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检测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均有改善,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较显著差异,提示反映心室肥厚程度的心室内径有减小的趋势,心室容积有较显著减小;治疗组治疗后每搏量(SV)、有效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LVEF)分数明显增加提示心脏的收缩功能改善,心排血量增加。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NT-proBNP的水平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下降,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肥厚的程度减轻一致,且更敏感。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同样的心衰标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人参、黄芪、丹参、川芎、麦冬、车前子、泽泻、桂枝、桃仁、红花、益母草)治疗。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9%和69.9%,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养阴活血解毒法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储备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养阴活血解毒中药对伴心功能储备减低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长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养阴活血解毒中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复查平板运动试验. 结果 治疗组疼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和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运动终点时间显著延长(P<0.05或P<0.01);在降低血清CRP、IL-6、ET-1水平、升高NO水平、改善心功能储备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养阴活血解毒中药对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缓解作用,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皮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和心功能储备能力.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及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及心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探讨原、络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5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神门组和电针支正组,采用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Biopa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神经电信号和心功能各指标;同时接入SKY-A4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记录电针"神门""支正"穴前后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及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变化。结果:电针神门组、电针支正组在停针即刻心功能指标和心交感神经电活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电针神门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电针支正组(P<0.05)。结论:电针"神门""支正"穴均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功能并可提高心肌缺血状态下心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且电针"神门"穴的作用优于"支正"穴。 相似文献
9.
参麦注射液结合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参麦注射液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一致的心衰标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P<0.05);每搏输出量、每分排血量、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用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规范化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利心合剂.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血浆脑钠肽(BNP).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率68.33%,对照组显效率50.00%,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2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3)LVEF: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4)血浆BN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其疗效是通过神经激素的调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