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8篇 |
完全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69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药对”探析张锡纯制方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药对是张锡纯制方特色之一,药对的功用体现在以下诸方面:1.通补相济,把握邪正;2.和相佐,斡旋气机;3.寒热相伍燮理阴阳;4.敛散相得,调节平合;5.药法大要,贵在平衡。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运用山茱萸肉治疗脱证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重用山茱萸肉治疗脱证的方法,且列病案以佐证,于当今临证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医学衷中参西录》谈张锡纯的医药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正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62-63
1 作者生平考张锡纯先生 ,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 (186 0年 ) ,卒于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 ) ,享年 73岁。河北省盐山县张边务乡人士 ,祖籍山东诸城。其曾祖张汝霞 ,祖父张 ,父张彤元。三代均不为医 ,但厚德有声于乡里。先生幼而颖悟 ,弱冠补博弟子员 ,于六经诗文、天元数学皆精研深究 ,尤邃易理 ,顾性任侠好义。丁父丧 ,哀毁骨立 ,秉遗训专心治医学 ,于本经内难仲景书寝馈有年。其临症时 ,化裁古方 ,独出新意。读灵、素悟得大气之源 ,制升陷汤 ,能起膏肓之疾。会西医输入 ,致中医者多愤慨 ,先生则挹其精华以益吾道 ,取其药物以入吾方 ,… 相似文献
4.
论张锡纯学术思想与“十全育真汤”的衍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张锡纯“崇建中土”、“注重大气”等学术思想,提出张氏对虚损劳瘵诸疾主张“治从中洲”除温补脾阳外,十分注得对脾阴的滋养。特别强调张氏化瘀研究独具特色,认为虚损劳瘵多有瘀证。除予补虚外还当活血化瘀,所创“十全育真汤”具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宗其加减用于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蛋白尿为主的气阴两虚型病人,对调整其机体免疫状态,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均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张锡纯临床用药特点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锡纯临床用药特点举隅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325600)施贻杰关键词张锡纯,用药特点张锡纯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学家,他一生从医,精研药理,注重辨证,医术精湛,特别是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创见解。现就张氏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的临床用药特点作以... 相似文献
7.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锡纯(1860-1933年)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学家,也是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之一.在其50年的医学生涯中,谆谆示人"依愚生平所经验者言之,中西之说皆不可废"[1],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汇通中西学. 相似文献
8.
试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临床辨证论治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擅用经方、活用经方、创用新方、药单力专、认证组方、辨病选方、重视脉证、中西药合用、以身试医九个方面,总结了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对于我们借鉴并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多有益处。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自创方剂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张锡纯自创方剂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特点,即临床实践是自创方剂的活水源头;创新思维是自创方剂的精髓和灵魂;中医理论创新、衷中参西、注重配伍、善用对药等构成了新方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引药在伤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药可引导或促进或增强药物到脏腑、经络、组织、官窍等特定的部位,以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用活络效灵丹治疗两腿疼痛,以鹿茸或虎骨为引药,认为病在左者,宜用鹿茸,鹿角,或鹿角胶作引;病在右者,宜用虎骨或虎骨胶作引:"一患者两腿痛而仅用鹿角胶,左腿愈而右腿如故,遂复用原方,以虎骨胶易鹿角胶,右腿亦出凉气如左而愈"[1].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引药是何等重要,而其作用也不可不加重视.引经药在伤科运用广泛,异远真人的跌损妙方中详细记载了各个部位的引药[2],一直是伤科引药运用的指南,但随着后世医家的努力,伤科引药不断得到丰富,很有必要再次总结,以便伤科医生临床运用时能够针对病变部位结合运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