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16篇 |
完全免费 | 146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56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12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91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233篇 |
2011年 | 196篇 |
2010年 | 189篇 |
2009年 | 165篇 |
2008年 | 143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述仲景"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一大精华。医圣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传、防盛、防逆以及防发、防复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论述,使之得以充实,更臻完备。 相似文献
2.
仲景治未病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锦洪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5):263-264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出自仲景《金匮要略》 ,并为后世医家广为传颂的金律玉言 ,堪称仲景治未病思想的集中表现 ,这一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 ,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在《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未病”和“治未病”概念 ,然仲景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并将其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 ,所涉范围包括养生防… 相似文献
3.
4.
从方剂配伍论仲景治疗情志病的特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方剂学角度探讨《金匮要略》治疗情志疾病规律。认为仲景提出了脏腑虚弱、七情过激两大病因,确立实不重镇,虚无大补两大治法,并要重视药物性味及膳养。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0例,并与西药多潘立酮治疗的40例比较,结果表明,半夏泻心汤疗效明显优于多潘立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伤寒论》治肝八法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归纳《伤寒论》治肝8法即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祛寒暖肝,清热凉肝,温凉治肝,散寒燥湿,清热利湿,养血通络。探讨肝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美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0):733-733,74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9.
10.
试论张仲景论治杂病法重治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胃位居中州,斡旋上下,转五味而生万物,治中央且营四末,故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牌运健则气血阴阳俱荣,脾胃衰,化源乏组,则机体各部俱衰.本于此,仲景论治杂病重视治脾,而治牌法中尤重温阳健脾,本文就仲景这一学术思想,略呈管见,并析同道斧正。1仲景治解法之范围及方药BO仲且在《金匾要略》中论及内外妇科杂病约60余种,笔者初步分析从脾胃论治者达28个病证,接近1/2.判定这类病还的原则:一是见病位明确在脾胃、大小肠,且病机直接是由牌之运化、胃之和降、大小场之传化功能失司而为病者,皆后脾胃系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