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对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5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中医辨证这一关键理论基础提出思考。认为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应包括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乳管镜下局部辨证联合冲洗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40例患者按1:1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乳管镜下局部辨证联合冲洗治疗;对照组20例,抗生素联合激素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70%,对照组治愈率30%(χ2=3.60,P=0.01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有效率比较,χ2=0.360,P=0.54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管镜下局部辨证联合冲洗治疗是浆细胞性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观察中医药内外合治术后合并细菌感染之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收集59例患者,采用中医药分期辨证,内外结合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细菌转阴情况。结果:59例患者中,临床痊愈4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痊愈率69.5%,总有效率98.3%。愈合时间9—110天,平均(44.75±18.48)天。59例患者中56例复查创面细菌培养结果,细菌转阴者52例,转阴率为92.86%,4例未转阴。结论:中医药内外合治,可明显促进术后合并细菌感染创面的愈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40面感染。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眼底新生血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对132例眼底新生血管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专科检查及中医辨证,统计中医症状、病位、证候等情况,分析新生血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1.症状:出现频率超过20%的症状依次是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头晕、大便稀溏、耳鸣、易感冒。2.证型:以脾气虚为多(59.84%),其次是心血虚(40.15%)、肾阴虚(35.60%),其他证型所占比例较少。3.证型与新生血管分级:气虚、阳虚证者的新生血管以Ⅲ级最多,血虚、阴虚者以I级最多,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证型与新生血管病位:视网膜新生血管者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心血虚、肾阴虚和肾阳虚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者主要表现为脾气虚、肾阴虚和心血虚证。结论眼底新生血管本质上由虚证所致,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气虚、阳虚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治疗时要考虑从虚论治。 相似文献
9.
中药外洗疗法是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常用方法,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只有在辨证施治的框架内运用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中药外洗时,其有效成分对皮肤的病灶发挥直接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局部辨证的方法,即收集病变肌肤的局部症候和发病特点来判定局部证型、指导用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述了过敏性皮肤病常见的局部证型及用药。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