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庞学丰教授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庞学丰教授认为:肾虚不养督脉为其发病关键,六淫外袭、气血痹阻为发病条件,应根据病因病机确立治疗原则,抓住补肾壮督之关键以治本,重视祛除外邪、通络止痛以治标,同时配合外治法,发挥中医优势。 相似文献
2.
痹痛灵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痹痛灵煎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疗效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甲氨喋呤10 mg,每周1次;双氯芬酸钠75 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痹痛灵煎剂,3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痹痛灵煎剂安全有效,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方药. 相似文献
3.
4.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南京中医药大学张谷才教授从事医教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现整理其治疗历节病医案二则,以飨同道。1风湿郁热证石某,女,13岁。1964年5月7日诊。患者于4月22日因冒雨淋湿衣襟,入夜发热恶寒,服清热解表药而退热。5月7日左腿酸痛,两足行走不便。经当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脾胃气虚型、湿热阻遏型、寒湿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方用六味地黄丸合缩泉饮;脾胃气虚型方用参苓白术丸合桃红四物汤;气阴两虚型方用八珍汤合养阴清肺汤;湿热阻遏型方用桃红四物汤合葛根芩连汤;寒湿痹阻型方用大秦艽汤合四物汤化裁.结果:54例中痊愈7例,显效32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15%.结论: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3.3%,研究组有效率为8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关节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豫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0月-2017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0例,以中医辨证分型分组,分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痹阻、寒热错杂、肝肾两虚等5种证型,统计不同中医证型年龄与病程分布情况,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魏氏法测定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风湿因子(Rheumatic factor,R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痹阻证RA患者年龄相对年轻,不同年龄段各个证型间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病程多为10 a以下,病程超过20 a的多为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及肝肾两虚证.RA患者的PLT在湿热痹阻、痰瘀痹阻中明显升高,抗CCP抗体在湿热痹阻RA患者中更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RF、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豫北地区RA证候以湿热痹阻多见,病程短,且与PLT计数与抗CCP抗体滴度相关,可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HCQ)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25例以MTX联合HCQ治疗RA患者12周的完整病史,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分成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肾气虚寒证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 Scor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S28).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5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均减少,RF、ESR、CR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RF、ESR等观察指标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肾气虚寒证组(P<0.05),5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HCQ治疗中医RA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疗效优于肾气虚寒证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采用温肾兴阳止痹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同时符合中医证候"寒湿痹阻证"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常规西医+温肾兴阳止痹方)与对照组(常规西医),对比两组中医证候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38/40)、72.5%(29/40),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CRP、ESR、RF水平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4/40)、12.5%(5/4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加用中医温肾兴阳止痹方治疗的效果显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