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胃寒证、胃热证模型大鼠基础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胃寒证、胃热证模型大鼠基础代谢的变化及寒热方剂对相应的模型的影响,探讨其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分别建立大鼠胃寒证、胃热证模型,观察其症状、体征及胃黏膜形态,并运用大鼠代谢笼检测受试大鼠饮水量、饮食量、排尿量及排便量。结果:胃寒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减少,粪便量增多,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理中丸治疗组以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5,P〈0.01)。胃热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饮食量增加,粪便量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组以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寒、热因素"能成功模拟胃寒证、胃热证动物模型,且寒、热方剂与其相应模型体现了一定的方证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血清NO、NOS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寒热证动物模型,阐明寒热不同证型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方面的证候变化规律及物质基础,探寻寒热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的作用机制及方证相应规律。方法:采用经典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同时施加“寒热”因素(冰水、0.3mol.L^-1NaOH、8%干辣椒粉的60%乙醇混悬液)创建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寒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幽门结扎术后18h处死各模型及给药组大鼠,测定各模型及给药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结果:幽门结扎型胃溃疡热证模型大鼠血清NO、iNOS、TNOS含量明显升高,大黄黄连泻心汤能减少其NO及NOS的合成。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血清NO、TNOS含量显著降低,理中丸可升高其NO、TNOS含量。结论:NO在幽门结扎型胃溃疡热证模型上主要表现为细胞毒作用,体现了其炎症介质及强氧化剂的生物学效应;在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寒证模型上主要表现为细胞保护作用的降低,即NO舒血管效应降低。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在寒热病证结合模型上体现了不同的证治效应,体现了相应方治疗相应证的证治规律,并佐证了建立的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寒热证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四种模型胃溃疡寒热证大鼠血清PAF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消炎痛型、水浸应激型、幽门结扎型和醋酸涂抹型胃溃疡中医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基本作用机理和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结合四种模型,分别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受试大鼠血清PAF含量的影响。结果:各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血清PAF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降低热性溃疡组大鼠血清PAF的含量,理中丸可降低寒性溃疡组大鼠血清PAF的含量(P〈0.05或P〈0.01)。结论:通过"方证相应"理论验证了"病证结合"的胃溃疡寒热模型复制成功,大黄黄连泻心汤对热性胃溃疡、理中丸对寒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PAF的含量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泻心汤最早出自于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其方名的制定与《汤液经法》重五行学说,如五脏补泻、药性五味生克制化的特点有关。此外,《金匮要略》泻心汤与《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泻心汤均非同一处方,前者为泻心汤的变方,后者为甘草泻心汤。 相似文献
5.
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消炎痛型、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血清COR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消炎痛型、醋酸涂抹型胃溃疡中医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基本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结合腹腔注射消炎痛、醋酸涂抹法分别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实验组受试大鼠血清COR的含量。结果:各组模型中,热消组、单热组、热醋组、热假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OR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可见,各模型均以热因素表达明显,可作为溃疡热证的微观指征。寒性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降低热性模型的血清COR含量(P〈0.05或P〈0.01);理中丸对血清COR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通过"方证相应"理论验证了"病证结合"的胃溃疡寒、热模型复制成功,模型间血清COR含量的差异特异性出现在热模型上。寒性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对热性溃疡的治疗作用,可通过抑制大鼠血清皮质醇的分泌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浸渍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大黄黄连泻心汤浸渍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同时测定的HPLC方法,并分析在配伍黄芩前后这些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UV法,色谱柱为苯基柱(250mm×4.6mm,5μm),柱温为室温,流动相为乙腈-0.5%三乙胺(磷酸调节pH至3.5),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54nm、270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本研究建立的HPLC方法准确、可靠,可同时测定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大黄和黄连配伍黄芩前后浸渍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黄蒽醌类成分明显增加,黄连生物碱中小檗碱含量明显减少。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组方中是否配伍有黄芩将对该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黄黄连泻心汤配伍争议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治"心下痞"症的大黄黄连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其组方中除大黄和黄连之外是否还配伍有黄芩一直存有争议。有关大黄黄连泻心汤配伍争议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从成分分析和药效学等层面上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配伍浸渍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会产生明显变化,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复杂,有可能对药物吸收和体内过程及最终疗效产生影响;配伍黄芩后可增强抗炎、抗菌等活性;目前关于该复方主要活性成分在生物体内过程的相关研究仍很有限,要确证是否配伍有黄芩还需更系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水浸应激型和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脑组织AchE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浸应激和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性方剂对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基本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结合水浸应激和幽门结扎模型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受试大鼠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含量。结果: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除寒假模型组外,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AchE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以热因素降低最为明显。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提升大鼠脑组织AchE的含量;理中丸对脑组织AchE的含量影响不显著。束缚水浸应激型胃溃疡模型单水、寒水、热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AchE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寒、热因素结合水浸应激模型大鼠脑组织AchE的含量均具有升高作用。结论:AchE含量在应激型溃疡模型方面表达明显,施加寒、热因素对其含量影响不显著。AchE含量在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以热因素方面表达较为明显,可作为溃疡热证的微观指征。 相似文献
9.
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消炎痛型及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血清NO和ET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炎痛型及水浸应激型胃溃疡中医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以及寒热方剂对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基本作用机理和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结合腹腔注射消炎痛法和水浸应激法,分别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受试大鼠血清中NO和ET含量的影响。结果 NO在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和消炎痛型溃疡寒证中含量降低,在热证中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降低热性溃疡组大鼠血清NO的含量,理中丸可显著升高寒性溃疡组大鼠血清NO的含量(P<0.05或P<0.01)。水浸应激型和消炎痛型溃疡寒证中ET含量升高,热性方剂理中丸能降低ET含量。结论 通过"方证相应"理论验证了"病证结合"的胃溃疡寒热模型复制成功。大黄黄连泻心汤对水浸应激型胃溃疡热证、理中丸对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证的预防作用,及二者对消炎痛型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可通过调节大鼠血清中NO的水平,降低ET的含量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醋酸涂抹型胃溃疡热证模型的建立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醋酸涂抹型胃溃疡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性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对胃溃疡热证模型的基本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热因素结合醋酸涂抹模型建立大鼠胃溃疡热证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黄黄连泻心汤对受试大鼠血清TNF-α、IL-8含量的影响。结果热醋、热假组大鼠血清TNF-α、IL-8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降低热性溃疡组大鼠血清TNF-α、IL-8的含量(P<0.01)。结论寒性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醋酸涂抹型溃疡热证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IL-8、TNF-a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