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中药四气五味与电子得失吸推偏移能级升降说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对中药四气五味研究基础上提出三点假说。假说之一: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对药物能量阴阳性质和高低的量化,与化合物电子得失吸推偏移能级升降有关,得吸电子为阳-酸-气,失推电子为阴-碱-味。本假说不仅将可能成为中药和西药的结合点和桥梁,也是中医和西医、中医药与其他现代科学的结合点和桥梁。 相似文献
2.
论中药四气五味的宏观化学成分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药四气五味研究上提出假说之二:中药宏观化学成分说。使最复杂的中药化学成分变得简单易辨,使分析中药四气五味的化学成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再论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中西药共同药效物质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8):4386-4387
多种中西药物同治一病的物质基础,按照西医药观点,它们是生物电子等排体;按照中医药观点,它们具有相同相近的四气五味,按照笔者假说,即具有相同相近的阳-气-酸、阴-味-碱。用电子鼻、电子舌可以检测中西药的宏观化学成分四气五味。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古今文献资料,分析了现有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广义中药药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的认知基于功效与主治病证(应用),而功效术语表达又是药性的综合再现,可见“性—效—用”密切关联;中药的品种、质量是产生“性—效—用”的前提条件.提出按中药功效分类,依循“品—质—性—效—用”为路径的综合研究模式,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脏腑辨证为核心,以寒热辨证为纲要,设定药性整体与效应关联的观测指标,融合多学科知识,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多维研究,探寻基于功效分类的药性理论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刍探中药药性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味醇。根升梢降,生升熟降;生散熟敛,生行熟止。升降浮沉各制,增强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互制,改变作用趋向;净选分档,归经两样;生熟不同,归经有异;辅料炮制,归经突出。生泻熟补;补药制熟助其功,泻药制熟伐其过。一般是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生者主泻,熟者主补;生者主升,熟者主降;生者性猛,熟者性缓;生者有害,熟者有益;生者有毒,熟者无毒;生者味劣,熟者味正;生者味厚,熟者味薄。结论:通过中药炮制可改变药性,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药方论》探讨运气学说制方理论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之一,曾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有过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汉语、天文、历法等知识的衰弱,其亦为医学界所尘封,深奥理论难以发扬,甚至被认为是玄学而到了一度要被废除的地步。作者认为运气学说内涵丰富,其理论对于中医理法方药的发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药方论》为引子,对运气学制方理论做了阐述,初步探讨了运气学说四气五味配伍方法以及君臣佐使配伍结构的由来及其价值,以期与同道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7.
基于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糖尿病治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有四气五味之性,病有寒热温凉之分,疾病所属脏腑有味的喜恶;药性的四气五味涵盖着其升降沉浮之性,升降出入又是脏腑气化功能的表现形式。因此,气味和升降沉浮将药与病有机联系起来。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过食肥甘致脾胃辎重太过、郁滞化热密切相关,可责之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基于四气五味药性理论,治疗时当选苦寒之品,寒可除热,苦可泻脾壅,苦寒药泻辎重除郁热,兼以辛味酸味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8.
祝味菊重阳气,善用附子。对“阴平阳秘”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对疾病分类提出了“五段”学说。在治疗上提出了本体疗法和诱导疗法,并赋予四气五味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思训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7):435-437,440
中药理论包括而很广,按中药的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按功能有解麦、清热、温里、补气、补血等。中药配伍有七情、十八反,十九畏等,临床拟定处方尚有君臣佐使之关系,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临床中西药配伍用药也日趋增多。如何使中西药配伍合理是值得临床工作者认真探讨的。中西药配伍的现状中西药配伍的研究报道很多;有些是中西药组成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