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电针治疗Wallenberg综合征后吞咽及构音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Wallenberg综合征后吞咽困难的患者60例,随机分2组,针刺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选用针刺及康复训练,并对患者的吞咽和构音功能进行评定。结果:针刺组吞咽功能愈显率71.4%,对照组为21%,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针刺组构音功能愈显率60.7%,对照组为15.8%,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Wallenberg综合征后采用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和构音功能,且吞咽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构音功能。 相似文献
3.
人迎、水突为主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后吞咽困难属于祖国医学“中风”、“喑痱”、“喉痹”等范畴。吞咽困难是中风患者的常见症状,多见于球麻痹及假性球麻痹患者。中风患者常因吞咽障碍而营养不良,呈极度消瘦,甚至因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而死亡,预后不良。笔者在临床中以针刺人迎、水突为主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3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项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吞咽障碍快速恢复的治疗方法及项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项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0.0%,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项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改善吞咽功能,减轻饮水呛咳症状,尽快实现自然进食。 相似文献
5.
廉泉穴互动式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差异。方法:对60例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分组治疗,用洼田饮水试验法评分,以对比两者疗效差异。结果与结论: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检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翳风穴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医虽然无“卒中后吞咽困难”病名,但应用翳风治疗该病相应症候却并不少见。近年来翳风针刺深度也由4分深至3.0寸。然而该穴解剖结构复杂,穴位深部有后组颅神经及重要动静脉,可能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等针刺意外。故本文试从经络理论、神经解剖学及卒中后吞咽困难产生机理等角度阐述翳风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中西医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吞咽困难(吞咽液体或食物方面的异常)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它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死亡,与重度卒中和转归不良有关。误吸的存在可增加卒中后发生肺炎的风险。营养不良也很常见,可见于约15%的住院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第一周可增至30%左右。祖国医学治疗吞咽困难有着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35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16
目的 观察针刺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观察 ,设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各35例 ,针刺治疗组主穴取廉泉、天突、风府、天柱、扶突 ,结合辨证配穴。对照组采用中风病药物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 14例 (40 % ) ,有效 17例 (48.5 7% ) ,总有效率 88.5 7% ;对照组治疗 2例 (5 .71% ) ,有效 6例 (17.4 % ) ,总有效率 2 2 .85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眼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针刺组,对照组35例采用体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结果]经15天治疗,吞咽功能比较,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但两组比较,P<0.05,眼针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有吞咽困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眼针组在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眼针疗法治疗,2周后观察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眼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并发吞咽困难有良好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