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71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完全免费 | 488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827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113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202篇 |
2014年 | 619篇 |
2013年 | 513篇 |
2012年 | 775篇 |
2011年 | 885篇 |
2010年 | 758篇 |
2009年 | 597篇 |
2008年 | 568篇 |
2007年 | 457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56篇 |
2004年 | 192篇 |
2003年 | 145篇 |
2002年 | 147篇 |
2001年 | 142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198篇 |
1996年 | 200篇 |
1995年 | 145篇 |
1994年 | 119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72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19例冠心病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胸痹心痛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2004年1-12月间在我院住院的31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胸痹心痛患者进行病例调查,分析了证候分布规律,对证型、证候要素、常见症状、舌脉象与冠脉造影结果间的关系、中医证型与血脂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胸痹心痛患者证候中气虚占比例最大,占87.1%,其次为血瘀和痰浊,分别为79.9%和78.7%。分析显示冠脉不同病变支数间舌象、脉象,均以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为主。不同的证候组间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以气虚为核心,以痰浊和血瘀为重要病理产物的病机为冠心病的病机所在。 相似文献
2.
3.
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为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治疗组150例,服用益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50例,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3%,对照组为80%(P>0.05);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的程度等作用,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对降低收缩压、改善临床气短、乏力、头晕目眩,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等方面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芎芍胶囊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75
目的:观察芎芍胶囊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及)支架植入术成功的冠心哮胡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37例和西药常规加芎芍胶囊治疗(加中药)组28例。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心绞痛复发、血瘀证积分值变化、冠脉造影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加中药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共有28例复查冠脉造影,其中加中药线10例中,再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丹参方,探索其多成分-多靶点-多疾病相关关系.方法:针对方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参素、隐丹参酮、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龙脑等9个活性成分,依据PubMed中相关文献知识构建多成分-基因网络,进而用OMIM数据库中的心血管相关疾病-基因关系数据,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多成分-多基因-多疾病网络模型.结果与结论:网络分析表明,这9个活性成分可调控PPARG,ACE,KCNJ11,KCNQ1,ABCC8等42个心血管相关疾病基因表达,涉及糖尿病、高胰岛素型低血糖症等30种疾病,提示复方丹参方具有新的临床适应症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7.
益心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益心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益心方口服,对照组予复方丹参片口服,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和硝酸甘油用量,并检测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每天硝酸甘油用量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RP及MMP-9的含量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两者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方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能降低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CRP、MMP9含量,防止不稳定斑块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判别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探讨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7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证等证型.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3例(74.6%)、气虚证46例(64.8%)、痰浊证28例(39.4%)最为常见,气滞证12例(16.9%),寒凝证12例(16.9%);介入后1周亦以血瘀证47例(66.2%)、气虚证39例(54.9%)、痰浊证23例(32.4%)最为常见,气滞证2例(2.8%),寒凝证1例(1.4%);介入后1个月则以气虚证47例(85.4%)、血瘀证40例(72.7%)、痰浊证31例(56.4%)最为常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介入术后1个月与介入术后1周比较,气虚证及痰浊证加重;介入术后1周与介入术前比较,气滞证及寒凝证减轻.结论 介入治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示我们应充分关注介入治疗后继续治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述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从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最基本的病机之一、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心绞痛最常见的证型之一、益气活血法的研究(机理研究、临床研究)对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指出:冠心痛心绞痛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血瘀为标,益气活血是冠心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是对机体多环节、多途径的整体调节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已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代谢的改善,可以使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