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高脂饮食和中药干预在实验动物能量代谢中的关联性和机制。方法: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①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d70~d98每天按10 g.kg-1体重生理盐水ig。d98检测刺激性产热,观察2 h肛温变化曲线和温度峰值,计算温度曲线下面积;②阳虚组:d42手术切除肩胛间BAT,余同①组;③脾阳虚组:d49~d98高脂饲料(83%普通饲料,15%甘油三酯,2%胆固醇)喂养;隔日19℃环境喂养,余同②组;④中药组:d70~d98每天按4 g.kg-1体重附子理中汤ig。余同③组。每周测体重1次。以效能体重增长率、效能产热温度峰值、产热温度曲线下面积为参考指标。取BAT测UCP1表达量。结果:①效能体重增长率,脾阳虚组与阳虚组相比体重增长减慢(P<0.01);中药组与脾阳虚组相比,体重增长加快(P<0.01)。②效能产热温度峰值,脾阳虚组与阳虚组相比效能产热温度峰值升高(P<0.01);中药组与脾阳虚组相比,效能产热温度峰值升高(P<0.01);中药组与脾阳虚组相比,效能体重增长率与效能产热温度峰值变化程度呈正相关。③产热温度曲线下面积,脾阳虚组与阳虚组相比产热曲线下面积增加(P<0.05);中药组与脾阳虚组相比,产热温度曲线下面积增加(P<0.01)。效能体重增长率与产热温度曲线下面积变化程度呈正相关。中药组上调UCP1表达量,和阳虚组以及脾阳虚组相比,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温阳健脾中药促使高脂饮食转化为BAT并提高其产热活性。温阳健脾中药上调UCP1在BAT中的表达,通过UCP1的解偶联作用,使BAT分解产热而改善阳虚畏寒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当归-川芎药对整体功效与化学物质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对当归-川芎(简称归芎)药对不同配比组方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其效应与物质的关联性及其程度.方法:首先将各效应指标进行标化,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进行效应整合,将专家评分法与近10年来相关文献中对各效应指标的检测频次统计相结合,综合给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将各指标的标化值乘以权重系数后相加即得总效应值;最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将归芎药对中7种主要效应成分和总芳香酸、总苯酞内酯的含量与其总效应分别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归芎药对1.5∶1水提物的总补血效应最好,1∶1醇提物的总活血化瘀效应最好,1.5∶1醇提物的总调经止痛效应最好;提取方法相同的情况下,当归提取物的总补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川芎提取物,川芎提取物的总活血化瘀作用和调经止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当归提取物;配比相同的情况下,归芎药对水提物的总补血效应最好,醇提物的总活血化瘀作用和调经止痛效应最好.养血补血的效应物质主要为芳香酸,尤其是绿原酸和咖啡酸;芳香酸和苯酞内酯都是活血效应物质,尤其是绿原酸、洋川芎内酯I和H对活血效应影响较大,调经止痛的效应物质也为芳香酸和苯酞内酯,尤其是藁本内酯、咖啡酸、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Ⅰ对调经止痛效应的影响较大.结论:归芎药对中芳香酸和苯酞内酯都对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功效具有贡献,芳香酸更偏重于养血活血,苯酞内酯更偏重于调经止痛.该研究通过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方药功效各测定指标进行整合,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将方药成分含量与其整合效应分别进行拟合性相关分析,从而阐释方药不同功效的效应物质及其对整体功效的贡献大小,为方药复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骨质疏松与颈椎病的关联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病与骨质疏松症均为骨和(或)关节疾病,可见于同一患者,也可互相加重病情。随着各自研究领域的深入,对于二者的关联性目前已有大量报道,但具体的深层机理和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尚未有明确的定论,现从流行病学、病因病机、生化调控等方面探讨二者的关联性,并从中医"异病同治"的角度阐述其治疗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l(ApoAl)基因多态性与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42例,门诊服用芪参益气滴丸1个月,治疗前后对证候打分,各抽取血样1次,测定血脂、血糖、载脂蛋白含量.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poAl基因第一外显子,DNA测序检测多态性位点.[结果]ApoAl基因的第一外显子中的4个有义突变位点,对治疗前后的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心悸、自汗、面色暗紫、总证候积分等证候的改变没有显著影响,对血糖、血脂、载脂蛋白含量的改变没有显著影响.[结论]ApoAl基因第一外显子的4个多态性位点对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疗效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吉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2):51-52
1.1温阳降逆法治疗高血压 朱某,男,62岁,退休干部。罹高血压病十余年。曾在某地州级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治后病情好转,血压控制在140~150/90~110mmHg之间。近日因情绪激动引起血压升高,经西医降压,对症处理后,症状不得缓解,来求中医诊治。诊见:血压190/140mmHg,头晕目眩,如坐舟车,闭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明确荆芥不同药用部位的合理使用,本文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开展荆芥药材不同药用部位的体外抗肺肿瘤药效学研究,HPLC色谱法建立不同药用部位荆芥药材的指纹图谱,灰色关联度软件对其将药效指标与指纹图谱的相关信息进行谱效关系分析,HPLC-Q-TOF-MS的技术手段对其关联程度较大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体外药效结果显示,不同的入药部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坏死能力叶> 花> 根> 茎;成分鉴定结果显示,第26,12,2,6,15号峰所代表的化合物依次为木犀草素、木犀草苷、迷迭香酸、咖啡酸、橙皮苷;第20,10号峰所代表的化合物可能依次为丹酚酸L、苯甲酸。该研究初步反映荆芥药材根部有纳入药用部位的趋势,并明确了荆芥药材中发挥抗肺肿瘤作用的主要化学组成,为荆芥药材以药理药效为导向的质量控制及不同药用部位的合理使用提供实验依据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