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脑梗塞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实验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灌注动物模型上,观察缺血后电针对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梗塞体积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组和缺血后电针组在MCAO后30分钟,缺血侧SEP波幅降至缺血前的2.2±3%,1.9±2%,缺血后再灌注7天,SEP恢复至缺血前的25.5±14.1%,58.6±27.2%,两组比较P<0.05;脑梗塞体积分别为70.72±25.4mm3,45.65±11.4mm3(P<0.05)。结果提示电针可促进脑缺血后SEP的恢复,减少脑缺血性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及缺血后电针对大鼠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实验在30只氯醛糖-乌拉坦混合液麻醉的Wistar系大白鼠上,观察了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所致脑缺血及脑缺血后电针“合谷”穴对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结果表明:脑缺血后SEP的P1波及N1波波幅明显减小,峰潜伏期明显延长,但以波幅减小的变化更为明显;电针“合谷”穴可使SEP的P1、N1波波幅在脑缺血后减小的基础上明显升回。提示SEP可作为反映脑缺血的客观指标,电针“合谷”穴可起到明显改善脑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脑局部缺血再灌流大鼠SEP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Wistar大鼠,采用线检法闭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通过病理、生理的检测,观察电针“环跳”穴对脑缺血再灌流大鼠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脑缺血3小时后大鼠胫神经刺激记录的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住(SEP)之P1-N1波幅明显降低,P1和N1峰潜伏期明显延长;拔出线栓造成再灌流2小时后,SEP的各异常参数均未见好转,提示缺血损伤后的皮层及皮层下神经元又受到再灌流损伤而发生了不可逆性改变。对大脑进行的组织学切片染色结果显示梗塞灶位于尾状核及大脑半球外侧皮质。而于缺血后期进行“环跳”穴电针处理的大鼠,SEP各异常成份均有较好的恢复,并保持到再灌流2小时,与正常大鼠的检测结果相近。提示针刺对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对再灌流的损伤具有预置性保护作用;认为针刺的效应是对机体全身各系统的功能进行综合性、良性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脑梗塞体 …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的作用,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和TTC染色法,结果表明,电针能促进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可使脑缺血后脑梗塞体积减小,且督脉穴位针刺在促使脑缺血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恢复上可能具有相对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脑缺血后期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及再灌注动物模型上,观察电针对脑缺血85天后的体感诱发电位,脑损伤体积及丘脑萎缩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电针组缺血侧的体感诱发电位恢复明显优于脑缺血组,脑损伤体积明显小于脑缺血组,丘脑萎缩程度明显轻于脑缺血组。提示电针对脑缺血后期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的刺激方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45例急性脑梗塞随机分为头穴针刺组和电Ti针组。结果头穴针刺组和电Ti针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SEP均有不同的调节作用(P〈0.001,P〈0.05)结论头穴针刺组调节急性脑梗塞患者SEP的作用优于电Ti针组(P〈0.05)。 相似文献
7.
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对电针抗脑缺血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本工作试图阐明孤啡肽 (OFQ)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并观察它对针刺抗脑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应用侧脑室注射方法以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脑梗塞体积为指标观察了不同剂量的孤啡肽对脑缺血的作用 ,以及对针刺抗脑缺血的影响。结果 :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SEP波幅降低 ,侧脑室注射 1 0 μg和 1 μg孤啡肽均进一步降低SEP的波幅 ,对照组在再灌后 1hrSEP基本恢复 ,而侧脑室注射孤啡肽 1 0 μg直到再灌后 3hr仍不恢复。注射剂量与SEP反应呈一定的量 效关系 ,即剂量越大 ,SEP抑制越显著。同时增大了脑梗塞灶的体积。而相同条件下侧脑室注射 0 .1 μg孤啡肽SEP的波幅和脑梗塞灶的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电针能减小脑梗塞体积 ,增大SEP的波幅。侧脑室注射 1 μg孤啡肽后针刺效应减弱 ,表现为SEP的波幅降低 ,脑梗塞灶的体积增大。结论 :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可加重脑缺血 ,且减弱了针刺抗脑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夹脊电针治疗外伤性截瘫的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外伤性截瘫绝大多数是伴随脊柱创伤而发生的 ,近年来 ,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据统计全国约有 10万 /年以上因有脊髓损伤而致瘫痪的病人 ,以中、青年人居多 ,多为坠落伤、摔伤、挤压伤和交通事故等所致 ,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笔者多年来应用夹脊电针的方法治疗外伤性截瘫 ,并通过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观察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SIA) 92’标准 :完全性脊髓损伤主要指损伤平面以下骶段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 ;不完全损伤为神经损伤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骶段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骶部… 相似文献
9.
10.
电针左合谷穴体感诱发电位17~60ms成分时-空衍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ESI 1 2 8导脑电成像系统 ,高时 空分辨率地从大脑皮层的整体来研究穴区神经组织受电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结果发现在 1 7~ 60ms潜伏期的过程中 :①大脑皮层均作为一个整体对电针刺激产生反应 ;并且随着时间进程 ,在额区出现规律性的正负电位相互交替 ,并且和对侧顶区总保持电位相反的衍变过程。②电针合谷诱发电位的第一负成分波幅值显著低于旁开对照点 ,而第二负成分波幅显著高于旁开点。这种差异可能与临床针刺穴位的治疗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