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04篇 |
完全免费 | 515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731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114篇 |
2020年 | 116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187篇 |
2016年 | 184篇 |
2015年 | 189篇 |
2014年 | 387篇 |
2013年 | 307篇 |
2012年 | 452篇 |
2011年 | 451篇 |
2010年 | 397篇 |
2009年 | 354篇 |
2008年 | 378篇 |
2007年 | 342篇 |
2006年 | 315篇 |
2005年 | 315篇 |
2004年 | 287篇 |
2003年 | 222篇 |
2002年 | 168篇 |
2001年 | 157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122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144篇 |
1996年 | 145篇 |
1995年 | 150篇 |
1994年 | 160篇 |
1993年 | 147篇 |
1992年 | 116篇 |
1991年 | 138篇 |
1990年 | 102篇 |
1989年 | 114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伤寒论》方剂组成的一种特定形成--药对的配伍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指出《伤寒论》的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具备了方剂的基本方治功能,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三书方剂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是一部流落民间的敦煌医学卷子,原题“华阳隐居陶弘景撰”,经考察当为陶氏弟子述师之作,约成书于陶弘景之后至隋唐期间,是一部道家所著医书。该书记载了有关《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此二书提供了一定的文献依据。本文试图据此文献,并结合中国医学史、中国古代史相关文献资料,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药物剂量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通过对<伤寒论>药物剂量的考证,明确仲景经方的实际药量,为提高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剂量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结果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伤寒论>1两折合今秤15.625g;药物实测证实<伤寒论>药量远较现代教科书所标明的剂量为大.并通过中药炮制、配伍及特殊煎服等手段能确保用药安全.<伤寒论>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中病即止,多为治疗急危重症而设,然慢性病的治疗、调理尤其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应谨慎.结论 <伤寒论>经方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为15.6g).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半夏泻心汤证的分析,认为此证的病机非传统的寒热错杂(互结),而是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认为此方干姜与黄芩、黄连的配伍非热以祛寒、寒以清热,而是辛开苦降、舍性取用。半夏泻心汤证临床可见偏于湿热、偏于寒湿、胃热脾寒及非寒非热四种情况。人参、大枣、甘草的意义在于以补为消。 相似文献
5.
时行感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任继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5):26-28
时行感冒古称时行伤寒,今名流行性感冒("流行"二字最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时行"二字释义有三:一是"时"指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行"指气候失宜引起疫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六病时位”是依据“无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六时”与人体生物钟的内在联系,观察人体的生物理象和病理想象,从“病时”和“病位”的两个方面对“伤寒病”进行“寒热虚实”辨识治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北沙参抗突变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北沙参、旱莲草等10种中草药的抗突变观察,发现北沙参的水及乙醇浸出液均具有明显的抗突变作用,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9.
10.
《伤寒杂病论》治疗失眠证七法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证方剂的组方配伍进行辨析,归纳出清宣郁热,除烦安神、交通心肾,降火安神、养阴清热、利水安神、滋阴清热,润燥安神、养血调肝,宁心安神、益心潜阳,涤痰安神、和解枢机,重镇安神7法,其为后世治疗失眠证的基本组方法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