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4篇 |
完全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53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微粉碎工艺的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络阻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不同工艺不同剂量平行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设计方法,选择病程在2周以上3个月以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30分、总的生活能力评分在2~5级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144例,其中试验组72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服用超微粉碎工艺的通心络胶囊,规格每粒0.26 g,1次4粒,1日3次;对照组服用普通粉碎工艺的通心络胶囊,规格每粒0.38 g,1次4粒,1日3次;疗程28 d。结果:中风病综合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和8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下限为-4.57%,大于预设的非劣效性界值-15%,非劣效性检验合格。试验期间发生3例不良反应,其中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结论:超微粉碎工艺的通心络胶囊对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患者疗效确切,与普通粉碎工艺的通心络胶囊疗效相当,且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浅析中风病恢复期的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风病是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1].中风病的恢复期是指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这段时间是中风病康复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段时间治疗方法得当,则病人会最大程度地康复,大大降低致残率.中医中药在此阶段对中风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调养与治疗适当,则病情逐渐好转,有部分患者可望痊愈;若调治不当,或再次有诱因触动,就有再中风的可能,有一部分患者则难以全面恢复而遗留有后遗症.抓住恢复期中风患者的主要病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持治疗,是促使中风痊愈、减少后遗症及复中发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不同阶段四诊信息的指标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中风病中医证候发生和演变规律,对195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进行了90天内的调查和随访,对以发病3天、第28天、第90天为代表的三个阶段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指标聚类。依据中医理论及临床,对中风病不同阶段的证候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聚类结果提示将中风病患者发病前3天四诊信息分为气虚血瘀、痰热、气阴两虚三类;发病第28天的四诊信息分为气虚、痰湿、血瘀、痰热四类;中风病第90天的信息分为气虚血瘀、气虚、痰热、痰湿四类较为合理。可见中风病不同时点的证候表现有所不同,且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体现出由错综复杂到相对单纯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开窍利咽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12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性球麻痹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多由于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损害双侧皮质脑干束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随着中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目前仍然缺乏特效治疗方法。2003-02—2007-02,我们采用开窍利咽疗法治疗本病120例,获得良好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中风病的证候分布及不同阶段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中风病发病后第3~5日、14~16日、45~50日分别为第1、2、3观察点进行辨证量化诊断调查。结果第1观察点风证(55.56%)、痰证(54.63%)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火热证(48.15%)、血瘀证(47.22%);第2观察点痰证居首(61.11%),其次为血瘀证(46.30%)、火热证(41.67%);第3观察点气虚证(63.89%)、痰证(62.04%)、血瘀证(58.33%)所占比例较大;3个观察点中气虚证构成比明显逐渐增加,火热证、风证构成比逐渐下降,痰证、血瘀证构成比一直较高并略有增加。证候组合第1、2观察点最多的是三证组合,两证次之,第3观察点与之相反。证候组合中第1、2观察点以痰瘀(27.78%、32.41%)最多,第3观察点以虚痰(30.56%)最多。第1、2观察点分别有腑实证75%、69.44%,第3观察点有阳虚证9.26%。结论中风病证候分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气虚血瘀痰阻可能是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建议不断完善中风病证候辨证量化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15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病急性期约40%~50%表现为痰热腑实证,我们用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15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地黄饮子加减治疗中风后失语3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中风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大约1/3以上的中风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各种言语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讲话困难或不能言语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等,给患者语言交流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本症与半身不遂、口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并探讨其研制的方法学. 方法 在对证候诊断和证候评价进行界定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和14880例次临床信息采集数据,提取内风、内火、痰湿、瘀、气虚和阴虚6个证候要素,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各证候要素相关条目专家评分的一致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四诊信息条目对证候要素的诊断重要性,采用Logistic判别法构造量表诊断模型并为量表条目赋权.结果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适合于对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的证候诊断,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结论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临床可操作性强,其研制方法可为病证结合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毒瘀学说在中风病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分为风、火、痰、瘀、虚5大类,《中医内科学》教材即是此观点。近年来,随着“毒”的概念提出,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就毒瘀学说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急性期治法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急性期,痰浊内闭是其主要病机,腑实不通是加重的重要条件,瘀毒互结是神昏关键所在。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提出涤痰泻浊,开闭解郁;通腑急下,祛邪安神;祛瘀逐毒,开窍醒神的治疗思路。实践证明,将通腑法贯穿在各个治疗环节中,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